./t20121028_32638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技潮》

《科技潮》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4:00

《科技潮》杂志由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办,1989年创刊,是集宣传科技政策,报道科技新星、介绍高新技术成果、分析科技动态、进行科普教育等于一身的综合性科技月刊。

文章数
分享到:

“上帝粒子”之父彼得•希格斯

2012-10-28 20:44:46


   奇 云

在公布这次发现之前,83岁的希格斯一个人住在爱丁堡的家里。在旁人的印象里,这里住着的不过是爱丁堡大学的一个退休教授。这个家定格了20世纪70年代的生活状态。

 

20127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发现一种新粒子,目前基本上可以确定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尽管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公布这一消息时措辞谨慎,但相关消息还是在全球引起轰动,科学家们为之狂喜,公众热烈地参与到相关讨论中。不少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的意义如同人类当初发现万有引力、进化论、DNA双螺旋结构,必将开创一个物理学的新时代。在科学界欢呼发现“上帝粒子”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它的奠基者——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

出生于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

希格斯1929529日出生于英国东北部的泰恩河畔纽卡斯尔(Newcastle upon Tyne)。纽卡斯尔是英格兰20世纪最受欢迎的城市之一,也是泰恩河畔拥有卫星城市的集合城市中最大的一个。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希格斯童年教育并不连贯,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家学习。即便如此,他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专业是理论物理,并在那里相继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60年,希格斯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分子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北上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任教。1980年至1996年任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97年退休。在学术生涯中,希格斯获得多个重要荣誉称号和奖励。1983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97年被授予狄拉克奖章和奖金。2004年和罗伯特•布罗特及弗朗索瓦•恩格勒特一起被授予沃尔夫奖。2010年荣获樱井奖。

温和谦逊的“老古董”

在公布这次发现之前,83岁的希格斯一个人住在爱丁堡的家里。在旁人的印象里,这里住着的不过是爱丁堡大学的一个退休教授。这个家定格了20世纪70年代的生活状态。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他甚至不怎么爱接电话。房间里古典音乐专辑和物理学术书籍严格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整齐码放在书架上。他每周定期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是翻看订阅的几本物理学期刊。

正如希格斯的朋友米歇尔费舍所说,这位理论物理学家“在浪漫方面缺乏天赋。”年轻的时候,有人曾试图帮他撮合一个姑娘,结果,他就跟在学术上一样,理论能讲一大套,一到实践就乱套。在希格斯31岁的时候,大家都管他叫“老古董”了,“因为他总在坚持一些看似没什么前景的东西。他的腼腆孤僻性格,对他的事业也有影响。如果他能够张扬一点,也许早就出名了。”

在科学界,卓越的发现者和发明人都享有命名的荣誉,但当别人提到“希格斯玻色子”时,希格斯总是很谦虚,因为他觉得“不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种粒子。据说谦逊的希格斯每次听见“希格斯玻色子”时,就觉得难为情,且刻意避免提到这个名词。当然,让他更加反感的是“上帝粒子”这个别称,他坚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在公开场合,希格斯总是这样称呼希格斯粒子——“那个里边含有我名字的粒子”。希格斯多年来一直婉拒媒体采访,他坚持认为,应该把焦点对准那些证明了“上帝粒子”的科学家们。

划时代论文曾被驳回

上个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创建了“标准模型”理论,成为认识物质世界的理论基础。然而,在标准模型建立之前和建立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科学家。按照标准模型的基本理论,基本粒子并没有质量,但实验结果却又清楚表明,除了光子以外的基本粒子都是有质量的。

19647月的一天,希格斯坐在爱丁堡大学的图书馆中阅读文献。这时一个有关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的理论在他脑海中形成。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希格斯写了两篇论文,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也就是现在被称为希格斯场的东西。论文很短,每篇都只有两页长。

著名的《物理快报》接收了第一篇论文,但拒掉了第二篇论文。当时希格斯非常苦恼,他说:“我所写的还太少,还不足以让任何人相信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物理学。因此希格斯对第二篇论文进行了修改引入一种标量粒子(后称为希格斯粒子)。希格斯提出,在宇宙诞生的最初,并没有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其他的各种基本粒子都如光子一般,以光速横冲直撞。宇宙诞生十几秒后,希格斯粒子诞生,形成了“希格斯场”。除了光子,其他的基本粒子与希格斯粒子发生碰撞后,就如同轻巧的棉花吸饱了水分一般,获得了质量,而速度就慢下来了。慢下来的基本粒子“夸克”在强相互作用下,抱团组成了质子、中子等粒子,质子和中子又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与电子在电磁力作用下又形成了原子,原子构成分子,由此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大千世界。

希格斯把改过的论文投给了《物理快报》杂志的竞争对手《物理评论快报》,结果论文发表了。希格斯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评论道:“物理期刊的编辑常常非常荒唐,如果你照着前人的路走,就能发表论文。如果你在别人的方法上有一个小小的改进,你就会被称赞道有创新思想,就能在好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然而,一旦你做出了重大的突破创新,那些期刊反而不敢接受了。他们总是过于害怕犯错。”后来有人批评《物理快报》有眼无珠,不敢发表有重大创新的论文。其实,弄懂希格斯场、希格斯玻色子,是件困难的事。1993年,由于科学家很难向英国政府解释清楚希格斯的理论,时任英国科学部长的威廉•渥德格雷不得不举办全国竞赛,寻找对希格斯场最准确且通俗的解释。获胜者是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大卫•米勒,他用一幅漫画来解释:希格斯场就像是在一个房间内正在举行聚会的政治团体,里面每个人都是一个玻色子,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则是一个基本粒子。当普通人走进房间的时候,不会引起注意。如果走进来的是撒切尔夫人,情况则会大为不同。许多人会走上来,围起来,使得撒切尔夫人放慢脚步,这就像是给了撒切尔夫人一种“质量”。希格斯玻色子正是其他“人”。

差点与“上帝粒子”之父无缘

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实验物理学家莱昂•莱德曼在《上帝粒子》一书中略带嘲讽地说:“理论家面临的唯一风险是当他们在查找计算错误时用铅笔戳到自己的头。”不过在理论家眼中,最大的风险不是自己提出了错误的假说,而是同行先自己一天提出正确的理论。

在美国物理学会的网站上,有一个庆祝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诞生50周年的纪念页面。1964年的栏目下并列出现了3篇论文。它们描述了类似的物理机制,是由6位理论家在先后4个月的时间里分别寄出的。希格斯的寄出时间排在第二,但他的完成时间较早,因此获得了首创权。2010年,这6位发现者共同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J.J.樱井理论粒子物理学奖”,他们之中还有弗朗索瓦•恩格勒特、罗伯特•布罗特、杰拉尔德•古拉尔尼克、理查德•哈根和汤姆•基布尔。

相似的理论之所以会在同一时期出现,是因为当时的条件已经成熟,就差临门一脚。到20世纪中叶,科学家将当时已知的现实世界也还原成了几十种基本粒子,以及粒子之间4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

论文发表数年以后,希格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见到了其他几位发现者。他表示当时心里略有不安,因为觉得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历史虽然无情,但希格斯称与其他发现者现在的关系很好。只可惜,布罗特已于2011年去世。

(作者系淮南联合大学副教授)

上一篇:许世森慧心“捕碳人”
下一篇:黎志良领跑中国CMO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