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0515_32640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技潮》

《科技潮》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4:00

《科技潮》杂志由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办,1989年创刊,是集宣传科技政策,报道科技新星、介绍高新技术成果、分析科技动态、进行科普教育等于一身的综合性科技月刊。

文章数
分享到:

绿色生活那些小事

2013-05-15 20:40:08


我国从1990年开始提倡绿色发展绿色食品。

20多年过去了,我们面对的现实却越来越让人疑惑: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土地污染加剧、食品问题层出……

于是我们环顾四周,希望能有人提供更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却忘了反视自己的生活。

我们感叹食品处处陷阱,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在威胁自己健康的同时,也为环境带来压力。

我们抱怨空气质量很差,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是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虽然微小,但是古语有云:积水成渊、积石成山。

我们一直以为治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是政府的事情,虽然常常我们受到了伤害,但是我们无能为力。但其实,我们的参与和努力也许能让事情变得更加容易,让我们期待的绿色生活来得更加迅速。

“其实,想要让生活变得更绿色更健康很简单。”作为环保专家的李皓博士,在采访中一再对记者强调,绿色生活的创造,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让你的碳排量降下来

2012520日,在新一届的北京科技周上,只要你留心,就能看见一个大的转盘,通过它,你就能计算自己每天产生的碳排放量。通过计算总量,可以很容易就得出你是否在过着绿色的生活。

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就已经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居民碳排放总量占将近一半。随着经济的进步,即使比例不变,也可以想见总量肯定还是会增加的。2010年,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承诺未来碳排放减排45%,其中,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情况下,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将自己碳排放量减下来。”李皓告诉记者说。

目前我国居民人均年碳排放量为1.8吨,如果按照减少40%~45%左右的量计算,应该在1.0吨左右。你算过自己的碳排放量吗?

家庭能耗不过是照明、家电、室内温度调节、炊事方法改进、洗浴等,只要通过购买节能产品和改进一下自己原有的使用方法便可轻松做到。

 

让吃住都“绿”起来

2011年开始,北京科技周上最受关注的要算是“阳台蔬菜”了,2012年的阳台蔬菜更是花样倍出,吸引了更多渴望亲自动手、吃上放心菜的市民们。

“在全国像小毛驴农场那样的生态农场永远也不可能满足全部人的需求,而大家又渴望吃上真正绿色的蔬菜,自己开辟一个角落进行种植是很好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对记者说,同时他也承认,在目前城市的总体环境没有改进的情况下,说绿色大概也只是相对而已。

在吃得绿色的同时,住得绿色将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更大。

日前,以“推广绿色建筑、营造低碳宜居环境”为主题的“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新产品博览会”在京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对记者表示,我国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时机已经成熟。

“绿色生活不仅仅是节电、节水、节能,广义上的绿色生活是一种健康、向上,并且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李皓对记者强调说。

 

让生活循环起来

据统计,北京日产垃圾1.84万吨,但垃圾设施总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04万吨,实际日处理量只有1.74万吨,设施超负荷率达67%。北京垃圾处理方式90%没有实现分类的原生垃圾填埋,大量垃圾无处可去,北京面临新一轮垃圾危机。

台湾的垃圾是分开投放的,每类东西都投放到位。比如厨余垃圾的桶中真的只有剩饭菜。有人来单独收集,蒸煮以后喂猪。台湾的一般垃圾主要是焚烧处理,包括纸巾、一次性筷子和塑料包装。高温焚烧能发电,渣土可以制砖。垃圾中没有剩餐,焚烧时温度可以烧得很高,温度能上到1000OC,二恶英就被烧掉了。

“北京现在有了对餐厨垃圾堆肥或制作动物饲料的技术。这就是利用微生物来把垃圾变废为宝。用餐厨垃圾制造出的有机肥料栽种出来的草莓,非常好吃。因此,我们应该支持北京把餐厨垃圾单独投放的要求,这样才有利对它们采用微生物分解的技术。”李皓认为只有大家在日常行为中的支持才是实现绿色循环生活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如何做起呢?就是不要把啤酒瓶、筷子和塑料袋扔到餐厨垃圾中去,否则,混合的餐厨垃圾只能拉到垃圾填埋场,臭味很大。

 

上一篇:农科院生物安全性专家 解读八个著名的“转基因事件”
下一篇:棕熊 守水待鱼的高手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