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404_32549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大众》

《科学大众》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创办于1937年,是我国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科普刊物之一。现由江苏省科技厅主管、江苏省科协主办。70多年来,杂志秉承“科学大众化、大众科学化”的宗旨,矢志不渝地为提高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文章数
分享到:

冰海先锋勇闯南极

2014-04-04 22:07:08

冰海先锋勇闯南极

□文/ 陈 明 李振奎

 

2014年元旦前后,由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学考察船被困南极冰山雪海而引发的国际救援活动,特别是我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在救援中历尽艰辛、一波三折的经历,也将破冰船这一专业性非常强的船舶类型带入了大家的视线。

 

“雪龙”号由乌克兰船厂于1993年建造, 是中国目前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号最大航速179节(1节航速约合每小时1.852千米), 属B1级(最低级)破冰船,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的雪)。“雪龙”号主要承担了南极考察站物资补给运输、科考队员的交替和南北极大洋调查等任务。

26801

26802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

 

极地救援行动

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出求救信号之前,已被困浮冰中近一天一夜。受困时船上载有74人, 除22名船员外,另外52人分别是澳大利亚科考队及来自多国的游客。作为一艘“冰间航行级”船只,“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基本不具备破冰能力。在它的周围,暴风雪使得浮冰慢慢聚拢、冻结,在经过绝望的挣扎后,为节省燃料,它的发动机已经停止工作。在发出求救信号时,由于受到浮冰挤压,“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外壳吃水线附近开始出现裂缝,船员们已经在用焊枪修补船舱。

26803

企鹅们好奇地看着这个庞然大物,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201312255时,澳大利亚搜救中心将最高等级救援信号发给南极海域仅有的3艘具有冰上操作能力的极地科考船——中国“雪龙”号、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与法国“星盘”号。距离最近的,是600海里(1海里=1.852千米)外的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接到消息后,“雪龙”号立即调整航线,前往俄船遇险地点。

为抄近路,“雪龙”号冒着危险穿越中心最大风力达11级的西风带气旋中心, 赶往“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所在地。北京时间2013122716时,“雪龙”号抵达距遇险船只不到10海里的海域,通过高倍望远镜已可见“绍卡利斯基院士”号。27日稍晚,法国“星盘”号也抵达救援海域。

“雪龙”号最初的救援方案是通过破冰靠近“绍卡利斯基院士” 号, 然后带着后者穿过浮冰脱险。20131228日,暴风雪仍在持续,“雪龙”号上的“雪鹰12”直升机无法起飞。救援行动从28日上午9时开始实施。8个小时里,“雪龙”号只能以1.5节航速在浮冰区破冰前行。

救援并不顺利。到2815时,“雪龙”号前进至距“绍卡利斯基院士”号6.5海里处。严寒的巨手,把“雪龙”号彻底阻挡住。根据船上海冰监测仪器显示,冰层厚度至少为3~4米,远远超出“雪龙”号的破冰能力。

坏消息接踵而至。几乎和“雪龙” 号同时抵达的法国“星盘” 号破冰失败, 发动机损毁,物资储备不足,“星盘”号放弃救援返航。1229日晚,破冰能力优于“雪龙”号的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抵达遇险海域附近,并于1230日凌晨开始破冰作业。但“南极光”号前进到距离被困船只11海里时,被浮冰阻隔,不得不退回边缘的清水区待命。以破冰方式拯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行动持续4天后,以失败告终。

 

“雪龙”号的突围之旅

20131231日,救援方案改为通过直升机转移人员进行救助。20141215时许,承担救援任务的“雪鹰12”直升机第一架次开始降落。经过6架次的运输,“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52名乘客迅速有序撤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上,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救援行动完成。

但同样是一夜之间,“雪龙”号也被困浮冰之中。201412日晚,“雪龙” 号所在海域冰情突变,由于受持续强劲东南风的影响,“雪龙”号所在海域的海冰不断聚集堆积,厚达三四米的浮冰在东风和东南风裹挟下将“雪龙”号包围,远处的冰山正在靠近。“雪龙”被困。

26804

“雪鹰12”直升机成功地将“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被困人员救出

201415日凌晨,“雪龙”号距离没有浮冰的清水区约为148千米。同日, 中、美、俄三国气象预报均认为7日凌晨至8日中午,受气旋影响,“雪龙”号所在海域将出现偏西风,有利于吹散浮冰进而脱困,而9日转为东南风后,海冰将加速堆积。脱困窗口期只有7日、8日两天。

20141623时,海域风向转为西风。74时,浮冰开始移动融化,“雪龙”号决定向东南方向突围。在浮冰遍布的海域,“雪龙”号反复倒车腾挪,艰难向右侧转向。717时,西风开始渐渐转小,能见度也开始变差,但浮冰仍不见任何变化。疲惫的“雪龙”号,只能寄希望于正从澳大利亚赶来的美国“北极星”破冰船。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71720分左右,在“雪龙”号冲击下,横亘在前方的一块大浮冰突然裂开。船体前方现出一条清晰的水道,如同一道闪电般蜿蜒向前。半小时后,“雪龙”号穿过水道进入清水区,成功破冰突围。“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也在同一天突出重围,与“雪龙”号一同驶入清水区。

 

破冰船的十八般武艺

“雪龙”号这段一波三折的经历,不仅牵动了国人的心,也将破冰船这一专业性非常强的船舶类型带入了大家的视线。

破冰船并非无坚不摧的“破障船”,它只能在设计指标范围内,采用合适的方式冲破冰封,开辟航道。

破冰船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实施破冰。当冰层不超过1.5米厚时,多采用“连续式”破冰法。即依靠螺旋桨的力量和坚硬的船头把冰层连续地劈开撞碎,这种方式是破冰航行速度最快的,航速可以达到3~5节。除了专业的破冰船,专门设计的商用船舶经过加固,也有可能采用“连续式”破冰法通过冰层较薄的冰封航道。

26805

破冰船采用“连续式”破冰法

如果冰层较厚,采用“冲撞式”破冰法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破冰方法。冲撞破冰时,由于破冰船专门设计的船头部位吃水浅,能够轻而易举地冲到冰面上去,船体的重量就会把下面厚厚的冰层压为碎块。然后破冰船倒退一段距离,再开足马力重复冲上阻挡在前面的冰层,如此反复,就开出了新的航道。遇到特别厚实的冰层时,还要结合运用专门设计的水舱。先把船艏水舱排空,船尾水舱注满水,船艏会翘起,这时开大马力冲上冰面,然后排空船尾水舱,灌满船艏水舱,增加重量来压碎冰面。具备“冲撞式”破冰的能力,是破冰船区别于其他船舶的最主要特征,也是世界上现役多数破冰船的看家本领。“冲撞式”破冰法实现的前提是破冰船能够将船艏冲到冰面上。无疑,破冰船排水量越大,船艏越高大,越方便冲上冰面,越容易压碎厚厚的冰层。但世界现役的破冰船,即使排水量已经达到2万多吨,采用“冲撞式”破冰法最多也不过能够破3米左右的冰层,靠继续增大破冰船的排水量来增加破冰能力已经得不偿失。

26806

破冰船采用“冲撞式”破冰法

冰层厚度达到3米的区域,已经是当代破冰技术所能够挑战的极限,是现代破冰船应当止步的雷池。但在冰层平均厚度3米以下的区域,仍可能有零星的冰山阻挡住破冰船前进的道路。当遇到超过“冲撞式”破冰法所能突破的更厚冰层或冰山时,在一定范围内,顶尖的破冰船仍能依靠坚硬的船艏和船体结构,通过“倒车冲击式”破冰法来“制服”它。此时,破冰船先向后退,然后向冰块猛撞上去。这时候起作用的已经是运动着的轮船的动能,破冰船变成了一个万吨级的撞锤。

26807

破冰船正在努力破冰前行

 

盘点世界各国破冰船

目前全球破冰船队中,功率超过1万马力的破冰船有50余艘。俄罗斯的破冰船数量最多,美国、加拿大、中国、芬兰、丹麦、挪威、冰岛、英国、法国、德国、乌克兰、日本、韩国等国也都拥有自己的破冰船。

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装备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最具代表性的是现役最新的“50年胜利”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它全长159米,宽30米,排水量2.5万吨,设计破冰厚度2.8米。

26808

瞧这大家伙,它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俄罗斯的“50年胜利”号

美国的破冰船隶属海岸警卫队管辖。目前海岸警卫队共有3艘排水量在万吨以上的重型破冰船。其中,“希利”号1999年服役,满载排水量1.67万吨,是美国最大的破冰船,主要作为高纬度科学研究平台和执行冰区护航任务。此次南极救援中从澳大利亚驶出的“北极星”号于1976年建成服役,满载排水量1.32万吨,能以3节航速连续破1.8米厚冰。

日本对南极和北极的考察开展得较早。至今,日本已建造过多艘破冰船。20095月开始正式服役的日本最新式极地科考船新“白濑”号,排水量约1.25万吨,最多可载3架直升机,能以3节的航速在冰层厚度达1.5米的海面上破冰前行。

韩国近年来在极地破冰船领域的进步令人刮目相看,特别是在商业极地破冰船方面,有非同寻常的表现。20118月,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宣布建造长310米、宽51米、排水量19万吨的世界最大商用破冰船。该破冰船按照设计可以压碎最大厚度为1.7米的冰层。目前,三星重工也正投巨资用于新型破冰船的建造。既是破冰船又是油轮,融两者为一体,这种新型破冰船在极地航线上将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代表了极地航线商业利用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机械战士,出击
下一篇:多变红袋鼠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