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50417_32559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大众》

《科学大众》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创办于1937年,是我国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科普刊物之一。现由江苏省科技厅主管、江苏省科协主办。70多年来,杂志秉承“科学大众化、大众科学化”的宗旨,矢志不渝地为提高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文章数
分享到:

让二氧化碳从凶手变帮手

2015-04-17 10:34:33

31321

 

让二氧化碳从凶手变帮手

□文/ 王贞虎

 

2014 年年底,在人们欢呼迎接新年之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嗅碳卫星轨道碳观测者2 ,默默地传回了它拍下的第一张全球二氧化碳地图。这张图上,清晰地显示出了二氧化碳在地球表面的哪些关键地点被排放和吸收,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追踪二氧化碳在全球大气中的地理分布,从而弄清楚它们究竟是如何在地球系统中循环的。

虽然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凶手,但在生活中,它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好帮手,科学家相信,倘若我们能将过剩的二氧化碳再利用,那对地球会有莫大的帮助。

 

31322

 

二氧化碳的物理应用

二氧化碳在物理上的应用是指在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不会和其他物质反应,还是保持在分子的状态。

最常见就是我们经常饮用的可乐、汽水中的气泡。它的原理是在加压状态下,把二氧化碳溶入水中,然后封瓶。一旦打开瓶盖,由于压力的降低,二氧化碳会迅速逸出,就形成许多上升的小气泡。目前,饮料和啤酒行业是食品级二氧化碳最大的消费市场。

把二氧化碳冷却到-78℃以下,就会形成干冰,也就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干冰会慢慢从固态直接升华成气态,这个过程会从外部吸收热量, 因此干冰拥有优异的冰冻能力,在食品、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的防腐保鲜上,使用相当普遍。另外,大家经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白烟效果,主要也是用干冰造成的。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是近年来普遍用在低温下萃取天然物或热敏性物质的一项优良技术。例如,德国已经成功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咖啡因、植物香精等。国内公司也已经开发超临界二氧化碳洗净衣物的技术,可以替代化学干洗剂。目前,有一项革命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 也正在发展当中。它可以用来取代现有的高温热水染色技术,如果能开发成功,将会不再产生大量污染的废水,也会改变染整业是高污染产业的形象。

二氧化碳能当成气雾剂喷洒药物,还可以当成环保型灭火剂,在灭火以后,不会污损器具设备,而且具有电绝缘性,通常使用在通讯室、电脑房、冷冻仓库等场所。

二氧化碳也有为农畜产品保鲜的功能。二氧化碳气调保鲜是指在储藏蔬果的环境中,注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来降低氧含量,以抑制蔬果中的生物呼吸,制止病菌滋长。有研究发现用此技术贮藏荔枝,在1~3℃的条件下,贮存30~40 天以后,原有的新鲜度、光泽和风味都依然存在。

另外,把鸡蛋放在30 ~60%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二氧化碳会穿过蛋壳渗透到鸡蛋内,延迟形成水样蛋白的速度,达到保鲜的目的。

 

二氧化碳的化学应用

二氧化碳的化学应用就是把二氧化碳和其他的化合物反应,制造出另外一种材料或化学品中间原料。因为牵涉到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在产品中已经不存在了。

生产尿素是最传统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它的主要用途是给土壤提供氮肥,是一种重要的肥料。尿素是由二氧化碳与氨在高压环境下反应生成的。

尿素是一种氮肥,也可以作为树脂的原料, 例如,和甲醛反应生成甲醛树脂,是木材加工中胶合板和人造板的胶黏剂。它与双氧水反应会形成过氧尿素,在医学上,是一种高效安全且方便的消毒剂。

 

应用上可能产生更多废气

二氧化碳物理上的应用,像是制作碳酸饮料、干冰,或是应用在超临界技术上,多数已经被工业化运用。至于对消耗二氧化碳量比较大的化学应用,只有很少部分已经迈入工业化生产阶段。

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燃烧,如果能把二氧化碳经过化学或生物的手段,转化成为能源,会是人类的一大福音。但是这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难题, 那就是二氧化碳很稳定,反应性很差,因此需要提供能源使二氧化碳活化,这么一来,有可能会在制造过程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由于二氧化碳是碳氢化合物经过氧化燃烧得到的产物,蕴藏在碳氢化合物中的能量,在燃烧后都已经释放出来了。把二氧化碳制成能源产品, 从能量平衡上来说,是不具经济效益的。

不过,如果能结合烟道气中的热能回收,直接利用高温下的二氧化碳,并结合由再生能源的应用或废弃物的再利用所提供的廉价氢气,使二氧化碳经由氢化反应生成各种碳氢化合物,可能是一个可行的做法,这也是目前各国科学家重点研究的课题。

 

31323

二氧化碳最常见的应用是用来做碳酸汽水

 

(责任编辑:白玉磊)

 




上一篇:4万米高空的奇妙旅行
下一篇:“大米理论”,新说南北差异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