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307_323341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植物跨界——微小RNA“进驻”人体

2012-03-07 15:12:56

/张琳 张辰宇

植物性食物通过口腔、胃肠道进入人体,转化成营养成分,为人体所吸收。谁曾想到,一些植物的微小RNA也可以“进驻”人体,并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植物不再只是我们的食物,它还通过微小RNA和我们说着“悄悄话”。

 

我们都知道,按照瑞典生物学家林奈的经典生物学分类系统,动物和植物是处于最高级别的两个界,从进化过程来讲,早在几亿年前就已经向不同方向分开演化,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动植物之间只是进行物质交换,而且,作为生产者、食物链最低端的植物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然而,事实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实验室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发现,植物可以通过人的进食过程将微小RNA送入人体内,并且可以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这表示,动植物之间存在一种跨界的调控。

 

什么是微小RNA

微小RNAmicroRNA)是一类长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它不能被翻译从而产生蛋白质,而是通过与目标基因的信使RNAmRNA)结合的方式影响相应的蛋白质的表达。目前,在动植物中分别都发现了数千种微小RNA。有趣的是,尽管长度很短,这些动植物的微小RNA之间没有任何相同的序列。

动植物的微小RNA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绝大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微小RNA是通过与mRNA的不完全互补配对方式,阻碍蛋白质翻译过程的;而植物的微小RNA则通过与mRNA的完全互补配对方式,导致mRNA的降解。

从微小RNA被发现到现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它迅速成为研究热点。作为一种在进化上比较保守的“基因调控者”,研究人员估计,在哺乳动物的基因中,约有30%左右的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受到微小RNA的调控。人们陆续发现它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分化、迁移,植物发育过程,动物免疫反应等各个生命过程。2002年,美国《科学》杂志把微小RNA的研究评为当年的“年度重大突破”。

 

如何在人体内发现植物性微小RNA

当然,我们实验室也非常关注微小RNA的诸多进展,并且发现它与肿瘤形成有关。那么,是否有可能把微小RNA作为一种标记物来诊断肿瘤呢?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如果能在血清中发现微小RNA,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无创伤性的新的生物标记物。于是,我们尝试着检测人的血清中是否真的含有微小RNA。就我们所学到的生物学常识而言,人的血清中含有许多RNA的降解酶,因而不可能有完整的RNA存在,至多只是一些碎片。没想到,实验结果发现“真的有”——人的循环系统中稳定地存在着微小RNA2008年,这一成果发表在《细胞研究》上。几乎同一时间,美国和以色列的研究组也分别独立发表了相同结论。这一发现为微小RNA成为新的无创伤性分子标记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奇妙的发现并没有终止。在实验过程中,陈熹等博士生发现,在人的血清中存在小RNA片段,其序列与人的微小RNA序列不同,甚至在整个人类基因组上都没有找到相同的片段。也就是说,它们不可能是人体自身的物质。后来,通过比对更广范围的基因组,我们发现,这些小RNA片段在植物的已知微小RNA序列库中存在100%相同的片段。我们推测,这些小RNA片段应该就是植物的微小RNA,而且应该是通过食物这一唯一途径进入到人体内的。

这个推测令人不可思议。谁都知道,人体有严格的消化吸收机制,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等大分子都要先被降解才能被吸收进入体内,RNA的稳定性更低,再加上随处可在的RNA降解酶,微小RNA怎么可能被完整地吸收进入体内呢?但是,科研要用结果说话,即使认为不可能,也要拿出否定的结果。于是,我们开始了一段艰难的求证过程。

经过反复研究,吸取多次失败的经验,我们终于找到了准确的测定手段和合理的设计思路:给小鼠喂食大米。之前的多次检测发现,不同人的血清样本中,编号为168a的植物微小RNA,即MIR168a的含量最高,而MIR168a是大米中富含的微小RNA。考虑到我国华东地区居民最主要的食物之一就是大米,我们选取了大米作为验证对象。结果,给小鼠喂食大米后,在小鼠体内检测到了高含量的MIR168a

又一次出人意料的实验结果!我们加快脚步,很快发现,在不同哺乳动物的血清和组织中,都存在多种植物微小RNA。而且,它们是通过食物摄取的过程进入到体内的。更令人意外的是,植物MIR168a可以通过不完全互补配对的方式,结合到人和小鼠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衔接蛋白1mRNA,从而抑制其在肝脏的表达,进而减缓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的清除。这些发现证明,食物中的外源性植物微小RNA可以进入人等哺乳动物体内,利用人等哺乳动物的作用系统,调控哺乳动物体内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摄食者的生理功能。

 

植物性微小RNA对人体有何影响

如此惊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除了吃“食物”以外,我们还在摄入“信息”。 微小RNA是植物向人等摄食者传达的独特信息,为中国人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俗语提供了科学上的注脚。植物不再只是含有水、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稀有元素这6种营养物质,应该把微小RNA列为“第七种营养成分”。这一极其奇妙且创新的理念将对人类健康和代谢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可能为代谢紊乱症的发生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分子机制。对于中国人来说,它还为在传统的中草药中发现一类全新的活性分子提供依据。

此外,植物不再只是被动的被摄取,它也可以跨界调控人等动物的基因表达。我们实验室的早期研究发现,微小RNA就好像一个信使,可以在人体内的不同组织细胞之间“游走”。如同进入手机时代一样,任何组织细胞之间,不论相隔多远都可以直接对话。如今,这一新的发现表明,体外的微小RNA也可以行使类似信使的功能,如同进入了卫星通信时代一样。这无疑是对微小RNA研究领域的极大扩展,也为我们理解动植物两大界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我们不禁猜想,动植物之间是否依靠微小RNA互相调控,从而共同进化呢?
上一篇:南极的4个小秘密
下一篇:错觉无所不在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