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320_32334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战争能否终结

2012-03-20 11:39:50

/

战争究竟是人类天性中永恒的主题,还是最终会被人类摆脱的梦魇?

 15070

关于战争的争论

乐观主义者曾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然而,著名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却断言,“只有死去的人才能真正看到战争结束。”显然,历史站在了他这一边。时至今日,你相信人类可以摆脱战争的威胁吗?

多年来,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人相信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很多人甚至提出,“战争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战争存在于我们的基因之中”。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在几十年前,很多学者相信,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类彼此之间以及人类与大自然之间都能够和睦相处。然而,近年来很多新发现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人种学研究以及一些考古证据显示,早在正规的国家军队出现之前,原始部落之间就已经时常会发生伤亡冲突。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战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物遗传特征。

当然,不少学者并不同意上述观点。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家罗伯特·萨斯曼认为,现在很多关于人类行为的报道过分强调了冲突,事实上人类并非天生就偏爱暴力和战争。从统计资料来看,人类彼此合作并试图融洽相处的做法,要比相互抗拒并充满攻击性的做法更普遍。持有这种观点的并非萨斯曼一人,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宣称,好战并不是人类的天性,让战争成为历史已经成为人们努力迈进的一个方向。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以上观点进行了修正,认为生物学本身并不能单独解释已有记载的战争模式。尽管世界上超过九成的地区曾经发生过战争,但仍然有一些地区从未出现过战争。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任意一个特定的时期,世界各地发生战争的频率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战争的发生并不是由基因决定的,或者说并非由人们的生物本能使然。

芬兰人类学家道格拉斯·弗赖伊对此表示赞同。他在《超越战争》一书中列举了74个“无战争文明”来反驳战争普遍论的思想,其中包括非洲居民、澳大利亚原住民以及因纽特人。这些族群一直过着采集、狩猎或游牧的生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从200多万年前出现智人算起,到大约2万年前产生固定居所和农业耕种为止,我们的祖先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而这段时间占据了整个人类进化史的百分之九十九。

当然,原始部落的人们也可能有过致命的暴力行为。但是,族群之间几乎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战争,即有组织的争斗。相反,大多数的暴力行动是由个体的侵略行为引起的,通常是两个男人为了争夺一个女人所进行的打斗。这些矛盾冲突很少能长久持续下去,因为人类具有用非暴力方式解决这类冲突的能力。

 

战争的诞生

那么,战争究竟是何时出现的?事实上,人们至今还未发现任何化石和考古证据足以证明人类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之中。第一个非个人的群体间暴力事件出现在大约14000年以前,考古证据明确地显示当时有成堆的尸体被埋葬,有些头颅破损,有些身上带有劈砍的痕迹。

当人类的生活方式从游牧转变为定居并且普遍依赖于农业生产时,战争出现了。随着人类不断地从土地和食物,尤其是丰富的渔业资源中获取利益,矛盾冲突就变得无法避免。此外,人类定居之后,农作物出现剩余,一些珍贵的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也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很快,人类比自己的祖先多了很多容易失去的,并且要为之努力争取的东西。

由此可见,与其说战争是人类遗传基因的产物,倒不如说它的出现似乎更应该归咎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即便如此,战争的真正起因仍然扑朔迷离,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复杂多变,并且时间跨度很大。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战争频率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联系,特别是干旱、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会显著影响资源量,并使人们对于饥荒产生恐惧。

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家史蒂文·勒布朗指出,战争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冲动行为,而是对于人口爆炸和食物短缺等环境条件做出的理性反应。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一些北美土著部落就已经为了土地和其他资源进行过野蛮的争斗。不过,由于生态或文化的改变,战争也会突然停止。勒布朗认为,人类极易受到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战争还没有难缠到无法终结的地步。

 

战争的终结

目前,在众多关于战争问题的研究中,最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也许就是从整体来看,人类的暴力倾向比以往要少得多。与过去相比,现代社会人们死在战场上的可能性极低。据统计,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其他的暴力冲突中,死亡的总人数要低于世界总人口的3%。这个比例与典型的原始社会中死于暴力的男性的比例相比要小得多,而那时使用的武器仅仅是棍棒、长矛和弓箭,而不是枪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战争相对减少,而且发达国家之间也再未发动过战争。如今,大多数冲突是局部的游击战、叛乱和恐怖主义活动等。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尔指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暴力已经逐渐减少。例如,现代欧洲杀人案的发生率不到中世纪时的10%。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战争和杀人案件锐减是无法用人类天性的变化来解释的,其根本原因是文化的进步和态度的转变。

平克尔认为,当今社会暴力现象减少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出现了拥有有效的司法体系和警力的稳定国家;第二,自然寿命的期望值逐渐增大,使得人们不愿意像从前那样在暴力冲突中冒生命危险;第三,全球化趋势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增加了人们彼此间的相互依存感和意识上的共鸣。

然而,战争不是必然的,和平也未必是永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仍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武装冲突在很多地区还时有发生。目前,和平的主要障碍包括:一、宗教间缺乏包容性,这不仅会引发冲突,也经常造成女性权益受到压制;二、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生态危机,可能会引起社会动乱和暴力行为;三、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特别是由此出现很多未婚无业男青年而构成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蔓延。平克尔警告说:“人类很容易倒退回战争的泥潭之中。”

幸运的是,理解了环境状况如何引发战争,也就意味着找到了克制战争的方法。勒布朗指出,现代社会人类竞争的焦点已经从食物、水和土地转移到了能源。他提出和平的两个关键因素是控制人口增加和找到替代化石燃料的廉价、清洁、可靠的新能源。

毫无疑问,任何关于战争结束的宣言都为时尚早。但是,至少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否认战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这样的宿命论调。那种认为“我们人类受到暴力基因的驱使,如行尸走肉一般不假思索地抓起刀枪互相残杀”的说法是荒谬的。那么,既然战争不是天生的,自然也就有终结的一天。


上一篇:向网瘾说再见
下一篇:2012年会出现世界末日吗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