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227_32343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我们其实都不那么理性

2014-02-27 15:08:54

/周业安

26267

去超市购过物的人想必都知道,看着货架上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就有买的冲动。原本在家打算好的,就买点小零食,结果在超市逛一圈,购物车上不知不觉堆起了一个小山包。冲动是魔鬼啊。结完账,卡里数字少了一截,真后悔。几乎每个人去超市购物,都会有这种心路历程,而且我们就是这么不自觉,居然一次次购物,一次次冲动,然后又一次次后悔。为何我们难以逃脱这种魔咒?过去经济学家总是说,我们都是很理性的,在去超市之前,会做一个预算,根据实际需要和收入状况量力而行。但进了超市之后,我们似乎完全违背了经济学家的预言,跟换了个人似的,一个个变得不那么理性了。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粗枝大叶

我们在超市购物的表现充分展示了人的复杂性,而现在的经济学已经进步到足以清晰地刻画这种复杂性。比如,罗伯特·西蒙,一个在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都颇有建树的杰出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其意思是,购物之前我们的确会做预算,这表现出理性的一面;但我们在做预算时,意想不到那么多变化,因而在实际购物时,预算就常常被打破,这就叫“计划不如变化快”,反映了人的不理性的一面。在西蒙眼里,我们就是理性和不理性的综合体,也就是有限理性的个体。理性的预算固然容易理解,无非就是精打细算,而不理性的一面如何理解?仅仅用冲动来描述并不科学。20世纪70年代,两个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维斯基,揭开了人们在决策时不理性的谜团。他们的研究发现,人们在做决策时,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精打细算,而是常常表现得粗枝大叶。

有两个最基本的决策现象可以用来表达这种粗枝大叶。首先,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发现,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人们普遍采用启发式。何谓启发式?就是决策走捷径。人们在决策时会发现,算来算去很费脑细胞。假如看到有某些类似的典型可以参考,那么我们很容易受这种典型左右。比如,通常认为上海男人烧得一手好菜,当你下次看到一个上海男人时,很自然地会认为,这个男人肯定烧得一手好菜。做出这种判断似乎都不过脑的,完全取决于开始时的典型印象。但这种判断正确吗?当然未必正确。因为会烧菜的上海男人只不过是众多上海男人中的一部分而已,并不是全部,只不过我们习惯用典型来做判断,一个概率**件也就成了一个确定**件。

除了代表性启发外,还有另一种常见的启发,叫可得性启发。其意思是,我们记忆当中很容易得到的信息往往会左右我们的判断。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这人长得浓眉大眼、一脸正气,你就不知不觉地对这个人表示出某种信任。为何会得出这种判断?因为通常影视剧当中正派人物都是这种长相,看着看着就走入记忆了,并且很容易想起来,这种印象就会影响到你的决策。而事实上呢,坏人中也有长这样的,这还是一个概率**件。

其次,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表现出某种框定效应。这种效应非常有意思。假如别人问你,你去劳动市场上找工作,渴望的薪水是多少?如果你问一个大城市的求职者,他(她)会说,怎么着也得月薪七八千吧!但如果你问一个小城市的求职者,他(她)可能会说,月薪两三千就很知足了!为什么人们期望的薪酬有这么显著的差别呢?这是因为每个人在考虑自己的期望薪酬时,各自都有某个参考点。这个参考点可能是周围同学或同事的薪酬水平,也可能是当地的平均薪酬水平,当然也有其他的参考点。无论如何,我们每个人在做决策时,都是在计算相对损益,而不是绝对损益。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个参考点的存在其实就是框定效应。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很容易出现攀比,这就是框定效应在作怪。攀比者都是图一时之快,事后总是后悔。

当然,启发式和框定效应只不过是两个基本的决策捷径,卡尼曼、特维斯基和后续的研究者迄今已经发现了多个这类捷径。这类捷径的存在证明,人们并不能一直非常理性地决策,而是常常表现出理性不足的一面。对于经济学来说,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开创性研究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假如决策者是不那么理性的,那么其经济决策可能会给个人、集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比如,过去都是用现金消费,看似麻烦,但钱一张张花出去,会心疼,因而总会克制住消费的念头。如今都用卡消费,刷卡是一个相当时髦的举动,刷卡刷的是数字,不是现钞,心疼的感觉只有当对账单出来时才会产生,刷的时候还是很痛快的。同样是消费,用现金购买要比刷卡节约很多。信用卡的出现更是如此。信用卡可以透支,大大刺激了你突破预算的动机,尤其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在透支消费,你难免也跟着透支消费。于是,信用卡的出现提高了家庭的消费水平,降低了家庭的储蓄水平。当透支消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整个社会的储蓄率就会下降,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家庭就会面临破产。现在美国的很多家庭就是因为过度消费而陷入财务危机的。

 

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偏差

经济学家运用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等人发现的理论思想,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偏差。比如,家庭在做消费和储蓄决策时,经常会根据不同的收入来源来决定自己的花费方式。如果是每个月的工资收入,通常会存上一部分;倘若是买彩票中奖了,赶紧出去乱花一气。学生花父母的钱通常不心疼,等自己工作拿工资了,花自己的钱就比较抠门。这类现象被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称为“心理账户”,意思是我们会根据收入类别来归类管理。而实际上,不管哪种类别的收入,不都是自己的钱?可见我们多么不理性。

家庭在投资时更是如此。一看到股票涨了,心里直痒痒,然后就去买股票,结果当你买到手,发现股票开始下跌了。这时该怎么办?普通投资者基本上都是在死扛。炒股炒成了股东,就是这个理。卡尼曼和特维斯基说,这是因为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害怕损失变成事实,从而不愿意割肉离场。由于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对经济学家影响巨大,后来卡尼曼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特维斯基没有获奖,是因为他去世得比较早,非常遗憾!

通过心理学来洞悉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就是行为经济学,在金融领域就是行为金融。行为经济学从分析人们的各种决策偏差入手,讨论这些偏差会对个人以及社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商家则会利用这些偏差来为自己赚钱。

回到开头超市购物的例子。当你走入超市时,首先是找一辆购物车,然后推着去买东西。当你开始往小推车里放东西时,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掉进了商家的陷阱。小推车的容量挺大,你本来打算买点零食,结果往里一放,显得那么稀少,于是想着多买点,让小推车显得充实、丰满。结果,你开始超预算了。小推车的存在刺激了你的消费!

按照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观点,小推车相当于给你设定了一个框架,你的决策被商家通过小推车的形式自动带入到一个新的参考点。现在你购物的数量不再是你原先的预算水平,而是车子的容积。小推车的作用在行为经济学中就是助推。何谓助推?就是在不改变人们激励的前提下,通过一些便捷的举措来影响人们的认知,从而达到改变人们行为的目的。一个微小的设计就能无形当中改变人们的决策,可见助推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选自《科学画报》2014年第二期)


上一篇:成人大脑也有很强的可塑性
下一篇:为什么严查转基因大米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