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928_32345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为何埃博拉病毒病特别可怕

2014-09-28 12:07:06

28922

/马蒙蒙  陆家海


20143月以来,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出现于非洲几内亚东南部的丛林地区。随后该病不仅在几内亚境内不断蔓延,还波及临近的非洲国家。这种可怕的疾病就是埃博拉病毒病。该病之所以特别可怕,是因为它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科学家尚未开发出相关的疫苗和药物。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截至820日,该病患者已增至2615人,死亡人数上升至1427人。

 

病死率可高达90%

埃博拉病毒病,又名埃博拉出血热,属致死性传染病,感染部分型别的病死率可高达90%。该病于1976年第一次出现在中非大陆(刚果人民共和国的埃博拉河流域及苏丹地区),在其后的40多年间,先后数次卷土重来,继艾滋病、疟疾之后成为非洲人民又一挥之不去的梦魇。       

埃博拉病毒与同样在非洲地区流行的马尔堡病毒具有相似症状,它们同属单股负链RNA目、丝状病毒科,二者分属埃博拉病毒属和马尔堡病毒属。其中,埃博拉病毒属又分为5个不同的基因型,即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莱斯顿型、苏丹型和塔伊森林型。不少媒体都在发问:埃博拉病毒会传入中国吗?其实,中国早已有埃博拉病毒出现。自2008年以来,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在菲律宾和中国的猪群发生的几起致命性疾病疫情中被发现过。目前,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只发现于猴子和猪的体内,并没有出现感染人的病例。因此,可以这样说,目前中国没有出现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

埃博拉病毒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为221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行病学控制的难度。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是突发性发热、四肢无力、肌痛、头痛和咽喉痛,与疟疾或登革热类似。随后出现呕吐、腹泻、皮疹和肝肾损伤,在某些情况下,并发内出血和外出血,进而出现肾衰、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和死亡。从出现一般症状到重症往往进展迅速。感染者在潜伏期不具有传染性,一旦发病,患者即具有传染性。该病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测加以确认,患者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下降、肝酶水平升高。

由于埃博拉病毒病具有较高的致死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其列为A类可能的生物武器战剂(该类战剂以人际传播、较高的致死率、可在人群中造成恐慌以及无特效治疗措施为特点),在四级生物安全水平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

 

接触患者可能发病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最初感染埃博拉病毒病是密切接触了受到病毒感染的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这些动物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猴、大猩猩和黑猩猩;以及其他哺乳动物,包括果蝠(一种以水果为生的热带大蝙蝠)、森林羚羊和豪猪等。这些动物在非洲的热带雨林中比较常见,而当地人又有食用这些动物的习惯。通过处理患病或死亡动物而感染的人类,将病毒引入社区,进而造成大规模的人际传播。

埃博拉病毒病属于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源包括患者受损并带有血液的皮肤黏膜、体液或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液),也包括被上述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衣物、寝具或针头。只要血液和分泌物中含有病毒,该患者就会持续有传染性。例如,从该病中恢复的成年男性的精液仍有长达7星期的传染性。然而,不同于SARS冠状病毒及流感病毒的大规模暴发流行,该病并不通过空气进行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病的传播风险。但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密切接触者(家人或其他人),以及丧葬仪式中直接接触尸体的送葬者,都容易成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目前仍然未知,但基于已有证据(在埃博拉病毒病流行区域的丛林中发现,果蝠体内存在与流行株高度同源的埃博拉病毒核酸片段),埃博拉病毒的保存宿主很有可能是果蝠,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如何控制疫情

面对当前复杂严重的形势,对埃博拉病毒病的应对主要着眼于增加卫生资源的配置、加强卫生宣教等应急处理措施。例如,201481日,世界卫生组织带领国际社会启动了一项1亿美元救助计划以控制疫情。该计划呼吁:部署更多的医生、护士、流行病学家以及社会工作者;对卫生系统所有层次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包括医院、诊所和卫生站,进行必要的关于疾病性质及传播特点的培训,强调严格遵守推荐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在照料患者或死者时,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衣和装备,进行彻底的清洁、有效的废弃物处置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西非多国也通过关闭边境和检疫影响严重的地区来加强对疫情的控制工作。利比里亚总统强制各级官员走出去与埃博拉病毒斗争,通过组织社区会议,敦促当地居民协助医务工作者,并在出现症状时立即就医等。

埃博拉病毒病对于人类社会并不陌生,然而几十年过去,我们对其了解和控制依然非常有限。在积极应对当前流行态势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造成如此大规模的暴发?我们准备好去应对未来更大的威胁了吗?源头控制是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关键。埃博拉病毒病作为典型的人兽共患病,我们研究其在动物世界的真正起源,监测其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其他哺乳动物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对于实现源头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公共卫生和兽医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在“共同健康”(One Health)的框架之下,更好地解决这一复杂问题。

 28923

埃博拉病毒的保存宿主很有可能是果蝠


(本文作者马蒙蒙为流行病学硕士研究生;陆家海为博士,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选自《科学画报》2014年第9期 

 



上一篇:曹操梦中杀人揭秘
下一篇:为什么消灭肿瘤还不够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