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228_476986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如何拒绝“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以后的苟且”?

2017-02-28 14:44:0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随着时间流逝,大多数人并没有如其所愿,于是有人就会产生一种碌碌无为的感觉。正所谓,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以后的苟且……”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曾被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所困扰,这种心情并不美好,甚至还会转化为负能量。那么什么是碌碌无为?为什么会有碌碌无为的感觉?如何才能避免碌碌无为的感觉?

44-45

文/彭思龙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碌碌无为的感觉源于比较

  “碌碌无为”按字面解释是,表现平庸,没有作为。实际上,由于社会资源有限,绝大多数人都必然是表现平庸,也不会有惊天动地的作为。之所以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可能来自如下几种原因:

  原因一:跟周围人比,自己的地位相对不高,成绩相对不明显。事实上,只要人不断地劳动和生活,就不可能一点作为也没有,只是相比那些有较大作为的人,自己的成绩可能显得很不够。

  原因二:跟自己的理想比,自己的作为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几乎每个人在幼年时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辛勤劳作的效果逐渐显现,如果没有自我预期的那般好,就会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

  原因三:跟自己的能力比,自己的作为没有体现能力。很多人很聪明,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曾经处在很高的平台上,这些潜在的优质资源最终可能转化为个人的社会价值。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成绩跟这些资源的潜在势能相比显得偏低,因此就会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

  人一旦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就可能陷入焦虑,而且可能感觉很无助。这种心态对生活是非常有害的,及时摆脱这种负面心态非常重要。


正确选择自己的方向

  从理论上说,所有人在这个世界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但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压迫大多数人服从集体的选择而非真正适合个人的道路,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错位的人生之路。例如,不适合学某个热门专业的同学因为跟风而选择了这个专业,不适合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因为待遇和社会地位等原因选择了这项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质,这些潜质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得到发挥。如果非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内拼命,那只能得到平庸的结果。选对了道路就可能感觉很轻松,甚至很惬意;选择不正确,就处处觉得别扭。这种别扭感往往就是道路错位的结果。

  我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从事极限运动的人的故事。这个人可以徒手爬上特别陡峭的悬崖,可以徒手光脚走悬挂在悬崖间的钢丝,可以穿着像翅膀一样的衣服从山上向下滑翔。每一项运动都让人心惊肉跳,他却甘之如饴。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极限运动时,他坦率地回答说,他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躁动,如果做普通的工作,他将控制不住自己,只有从事极限运动,他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

  从事科学研究也是需要天赋的。有天赋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可以比较轻松,而天赋不足的人尽管很努力,效果却不好。华罗庚说,他读书从来没有觉得不自然,而不自然恰恰是不少学习数学的人的感觉。这就是天赋的差别。

  要避免碌碌无为,或者避免有碌碌无为的感觉,最好就是自己选择自己的路,而且是一条与他人比有差异的路,避免挤独木桥,避免扎堆,扬长避短。有个科学家一辈子研究中途岛上的信天翁,因此成为动物学界的“大牛”。那个常年待在丛林里与黑猩猩一起生活的女科学家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都是自己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当然,可行的道路可能很多,错误的道路也可能很多,一旦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必将遇到很大的阻力。

明确认识自我

  人的能力先天就有差别,不管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我们总强调要有自知之明,其实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缺少自我审视的能力,只能依赖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这种评价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科学,也并不正确。

  曾有报道称,一个女孩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她不久就自杀了。原来她一直活在父母给予的压力下,对自己的能力缺少认同,在压抑了20多年之后,她终于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对自己能力过高或者过低的认知都可能导致悲剧,因此,学会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认知自我,并且恰当地评价自我,这是个难题。


审时度势,判断路途的终点

  很多时候,我们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是因为对当前的进展不满意——并不是路线错误,也不是毫无建树,而是进步的速度不够快。在今天的中国,有这种心态的人比例很大。因为社会变化很快,于是很多人产生了焦虑,认为自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

  实际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是每个领域或者课题都会和其他领域或者课题有相同的发展速度。社会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次序,有主次,有先后。当我们处于某个相对滞后的领域,可能更需要耐心地积累。

  有时候,可能我们离最后的成功还有一点点距离,好比马拉松的最后1千米,但是由于缺少裁判给出冲刺的哨声,导致我们对路途的长短无法做出判断,于是可能产生一种恐惧,生怕自己走不到自己设定的终点。

  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判断这条路是否真的值得走下去。华罗庚强调,做科研要懂得进攻,也要懂得退却。但无论是进攻还是退却,都需要做相对准确的判断。这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并不容易把握,但是缺少这样的判断,进退都可能失据,都可能丧失机会。


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只是因为诸多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得不选择走当下的路。可是,有些人走在不得不走的路上,还不断假设如果当初自己选择其他的路会怎样。这种沉浸在不合理的假设中的做法,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我曾经带过一个学生,他就经常陷入这样的焦虑。上大学的不如意(其实他读的那所大学很好)、课题的不顺利、毕业找工作的短暂障碍,都让他不断回头想起人生的第一次不顺利,并且将现在所有的不顺利都归结为那次不顺利。这样他背的包袱越来越重,终于有段时间,他患上了失眠。迄今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摆脱了这种心理。

  实际上,当我们走上了一条路,只要它是合理的,就应该开心地走下去,既来之,则安之。此时,更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到当下的生活是一生中的一个片段,未来还有很多美好的时光。我们只要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就能够让自己幸福。很多时候,我们不幸福,并不是因为什么不好,而是因为自己不想幸福。


 

有张有弛,把生活当走路

  要问现在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的感受,那就是累。对这些人而言,紧张是一种常态,疲劳也是家常便饭。这是一种集体的焦虑。很多人还没有学会休息,没有学会让自己慢下来,似乎多做1小时就能多点成绩,似乎多忙碌一点就会多点安慰。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消耗时间最多的人收到了最好的效果,而是那些张弛有度的人得到了更好的结局。最近看一行禅师的《佛陀传》和泰国诗人泰戈尔的《人生的亲证》,书中都提倡一种清静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通过使自己身体达到最佳状态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看起来慢,实际上拥有更高的效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并不能轻易达到,我们需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智慧,不断地体验生活,不断地自我提高。只要我们是始终真诚的,只要我们始终追求非自私的目标,我想不管未来达到什么位置和层次,我们都不会悔恨和羞耻。


上一篇:科技版的《诗词大会》,你能答对几道“最熟悉的陌生题”?
下一篇:人能在“水”中呼吸吗?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