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否有迹可循?
2018-07-24 00:32:00初夏时节,我国江淮流域常常连续一段时间降水量较大、降水频繁。每当此时,人们便会感慨,“梅雨到了。”梅雨是江淮地区天气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江淮地区进入汛期后的“第一关”。梅雨中降水量的多少对城市运行、交通运输、生态农业影响很大,梅雨期雨量平均可占当地全年降水量的20%~30%。同时,梅雨的结束也标志着盛夏的来临。
你知道吗?梅雨并非江淮地区独有
梅雨的说法不仅存在于我国江淮地区,我国江南地区、我国台湾、以及韩国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比如,我国台湾的5~6月为梅雨期,不过,它和我国江南和江淮地区的梅雨有着较大的不同。梅雨区的科学选定,对梅雨的研究有较大的帮助,部分学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让梅雨在时空上有一个更明确的定义,从而对其做出更准确的预报。
久等不来是它,说来就来也是它,
梅雨的“脾气”怪着呢!
在人们的印象中,梅雨是捉摸不定的。据气象学家介绍,梅雨这样的大型气候事件,是受多个因素影响的。因此,不同年份的梅雨情况可能大相径庭。有些年份的梅雨期可以长达1个半月,有些年份则只有几天,甚至会出现“空梅”的情况。梅雨量也可以天差地别,比如,1874—2011年,上海平均梅雨量为217.0毫米;1999年,上海梅雨量创下历史最高,达到815.0毫米,比平均梅雨量高出了近3倍。
除了梅雨量不同外,梅雨的“性格”也多变,时冷时热,民间还有“冷黄梅”、“热黄梅”之说。其实,这种说法描述的是夏季风所带来的暖湿气流向北推进的过程。通常情况也是如此,梅雨开始阶段以阴雨天气为主,细雨绵绵,但是气温并不高,这便是“冷黄梅”;随着暖湿气流的进一步推进,气温开始逐步攀升,天气闷热,雷雨次数明显增多,这便是“热黄梅”。但是,近些年来,由“冷黄梅”向“热黄梅”过度的趋势并不明显,常常刚入梅便进入了“热黄梅”的阶段,气温高湿度大雷雨多。这主要是因为雨带不稳定,在南北走向摆动频繁造成的。
梅雨怎么预报?
对于如此多变的梅雨,我们能否摸索出规律,摸清梅雨的“脾气”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梅雨是否也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遗憾的是,通过天气、气候的变化来预测梅雨非常困难。从多年平均结果来看,梅雨量偏少和偏多时期时常交替出现,但是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就上海而言,2000年前后,上海的梅雨量较多,近几年的梅雨量似乎又有所减少。
不过,即使如此,气象工作者也做了很多努力。在日常预报中,针对何时入梅的预报指标有很多。比如,以往预报中较多考虑副热带高压位置、气温、降水等因素。近些年,由于入梅形势变得不具有典型性,入梅形势特征常常并不明显,提前预报的难度加大。所以,气象工作者发现了一个预报入梅日期的非常有效的指标,即通过水汽、湿度的变化预报入梅日期。大气中的可降水量(PWV)可以很好地表征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利用PWV的序列变化诊断入梅日期的方法,对确定入梅日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