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1212_90045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朋友圈摄影大赛制胜宝典

2018-12-12 20:10:00

  人们常会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甚至生气失望,那就是为什么照片中的自己看起来不如现实中漂亮?为什么会拍照的都是别人家的男朋友?

  专业的摄影技巧有很多,然而普通人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那么,有没有什么实用小技巧让自己更上相呢?这其中又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

  动态的面孔更有魅力

  为什么真人往往比照片好看呢?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没有经过现代高科技处理过的照片。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视频比视频的截图看起来更美,也就是说,动态脸比静态脸更有吸引力。这种现象被称为“冻脸效应”。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伯特·波斯特等人为了研究冻脸效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人员先让实验参与者对2秒钟的视频以及从这些视频里截下的图片进行打分,评价视频或视频截图中的人哪个更好看。结果发现,同样一张脸在视频中的得分要比在静态的视频截图中的得分高。接着,研究人员将人像倒转,验证冻脸效应是否还存在。结果显示,即使将人像倒置,实验参与者依然认为视频中的脸比视频截图中的脸更具有吸引力。

  波斯特等人通过这样一系列实验,证实了不论我们的脸是正立还是倒置,冻脸效应都是存在的。他们认为,这可能跟动态脸的印象形成方式有关,人们通常会把同一张脸的不同位置、不同侧面进行平均化。曾经有研究发现,“平均化的脸更具有吸引力”,而这也正好可以解释动态脸更具有吸引力这一现象。当然,也有可能是动态脸更好地激活了我们的大脑进行面孔识别。这也许与人对面孔进行识别的神经机制有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对面孔的识别功能本来就是进化来识别动态面孔的,相机这种科学技术产物毕竟才出现不久,在漫长的人类存在史上,相机存在的时间仅仅是九牛一毛而已。

  艺术家偏爱的左侧脸

  既然冻脸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真人比照片中更好看,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只能消极地接受这个事实了呢?当然不是,就像一个人的发型穿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气质一样,拍照过程中也有一些技巧是可以帮助我们更上相的。关注微博的朋友都知道,有一些博主会不时发一些关于“如何拍照”“拍照姿势大全”等拍摄技巧。但是,在心理学家眼里,45°仰望天空来制造忧郁文艺效果,用剪刀手或者“祖国的花朵”手势制造小脸效果都不太靠谱。那么,真正的科学上相秘籍究竟是什么呢?

  “左脸原则”是一种在拍照时尽量多地暴露自己的左脸来提高自己的魅力度的原则。早在197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马纳斯和汉弗莱在检验了1474幅14世纪到20世纪的西欧单人肖像画后发现,大约60%(891幅)的人像展现的都是左侧脸。也就是说,艺术家倾向于将肖像画的左侧脸呈现给人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著名的“蒙娜丽莎”展现的就是左侧脸。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标准的“左脸原则”范本

  不只是艺术肖像画存在“左脸原则”的现象,人像摄影中也存在左侧脸偏好。2012年,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心理学家布莱克本和斯基里洛采用了10男10女的微笑侧面头像照作为实验材料,每个人都有左侧脸头像和右侧脸头像两种照片。布莱克本和斯基里洛为了弄清到底是样貌问题还是方向问题,他们还给出了对应的镜像翻转头像。然后,他们请实验参与者观看照片,看完一张照片后对该人像在审美上的愉悦度打分,并且记录每位实验参与者观看照片时的瞳孔直径大小。结果发现,对所有的照片,实验参与者都对左侧脸的愉悦度评分更高,并且他们的瞳孔直径也更大,这说明他们都更喜欢左侧脸。布莱克本和斯基里洛认为,这也许支持了大脑右半球情绪优势假说。总之,当你拍照的时候,把左脸挺出来,像蒙娜丽莎一样面对镜头,你会更美。

  倒过来的世界更美好

  现在,倒置人像是艺术摄影中很流行的一种拍摄方式。这种方法是“面孔倒置效应”的有趣应用。所谓“面孔倒置效应”,即把所有类型的客体旋转180°呈倒置后,人们对这种图像的加工能力比他们正立的时候均有所下降,而面孔加工受到倒置效应的影响程度比其他类型的图像更加显著。曾有科学家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面孔图像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他们先将撒切尔夫人的眼睛旋转180°,然后将其和正常图片一起倒转180°。结果发现,倒置图片时,人们对两张图片的差异感受并不明显,而将图片正立后,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眼睛倒转180°是多么诡异。这就是有趣的“撒切尔效应”。

  当右边经过处理的面孔倒置后,我们仍然能认出是撒切尔夫人的脸

  为什么在倒置面孔时,人们不容易发现问题呢?这是因为人在加工面孔的时候,采用的是独特的整体加工机制。我们在进行面孔识别的时候,使用抓大放小的原则,我们看的是嘴巴和鼻子的位置关系,而不是厚嘴唇或薄嘴唇。整体加工的效果正是著名的心理学流派格式塔学派主张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部分之和的。人们对于面孔的整体认知是有助于对部分信息进行加工和再认的。整体加工可以节省人的认知资源,提高加工速度,这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化,这有利于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能够准确快速地进行面孔识别。

  但是,人不善于对倒置面孔进行整体加工。有许多研究证明,人们对倒置刺激比正立刺激反应更慢,正确率也更低。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上网找一找“凤姐”的照片,然后将其倒转过来,也许你会发现,倒过来的“凤姐”还挺漂亮。这是因为我们生活中倒置面孔是很少出现的情况,在识别出倒置的面孔方面没有特别的优势,所以在进化过程中,人类识别倒置面孔的能力可能是在减退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自己的面孔倒置,那么我们在样貌上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就更容易被他人忽视。所以,当大家拍照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拍摄倒置人像的方式,来让自己变得更美丽。

  其实,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找到解释,进而找到改变的方法。在生活上,我们不必懂得各种现象的工作机制,也不必懂得我们的大脑中哪块区域具有什么功能,更不必知道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拥有的各种能力背后的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效、更美好。就像拍照,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些更科学的方式来使自己更加上相。这种不露痕迹的方法比之剪刀手和45°仰望天空更有效果,更加大气。正所谓,高手过招,无形胜有形。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上一篇:米饭配普洱,癌症找上门?
下一篇:“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的科学依据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