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配普洱,癌症找上门?
2018-12-13 21:08:00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有毒物质,比如细菌、真菌、毒素、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从健康角度看,我们自然是希望它们在食物中“不存在”。然而,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呼吸的空气中,有毒物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于是我们就只能希望它们的含量“尽可能低”。
大米中的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它广泛存在于粮食(比如大米)中,按照中国的标准规定,大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不超过10ppb(1ppb为十亿分之一)就可以上市销售。
之所以选定10ppb,一是为达到这个数字而付出的社会代价可以接受,二是这个数字带来的健康风险也可以接受——这就是“尽可能低”的真正含义。更低的标准,比如5ppb,意味着约有10%的大米因为“黄曲霉毒素超标”而不能食用——那是一亿多人的口粮,至少目前这是我们社会承担不起的。所以,5ppb的含量就是“不可能的低”。
那么,这个10ppb带来的癌症风险有多大呢?
在食品风险评估中估计的是“最大可能性”。也就是说,假定一个人每天吃的大米很多(比如500克),而且吃的全都是“临界超标”的大米(即黄曲霉毒素含量为10ppb),那么其每天摄入的黄曲霉毒素是5微克。假设他的体重是60千克,按照黄曲霉毒素与肝癌风险剂量关系,他得肝癌的可能性每年将增加十二万分之一。如果按照全国13亿人来算,那么每年光是因为吃米饭而患肝癌的人数就将超过1万人!
惊不惊悚?意不意外?
这算法当然不靠谱。十二万分之一是“最大风险”,是在各个参数都取极限值的时候得出来的,表示实际情况不会比其更糟。比如说,一个人很难每天都吃500克大米,更不大可能吃的所有大米都是黄曲霉毒素10ppb的“临界合格产品”。拿着这个风险去乘以全国总人数,从而得出全国每年因为吃米饭而得肝癌的人数,就更是大大高估了实际情况。因为10ppb只是“可能遇到的最大含量”,实际上,绝大多数大米是不会有那么高的。
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
看明白了这个例子,我们再看看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
根据公开报道的许多数据显示,规范生产仓储的普洱茶中并没有黄曲霉毒素。为了估算“最大风险”,我们取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为10ppb这个“几乎不会达到的含量”,并假定一个人每天喝10克这样的普洱茶,还假定其中所有的黄曲霉毒素都泡到了茶水中——在这种极端的假定下,这个人每天摄入的黄曲霉毒素是0.1微克。
如果要拿这个“最大可能值”来说事儿,那么就相当于米饭问题中的每天5微克,意味着吃米饭摄入的黄曲霉毒素是喝普洱茶的50倍;如果要考虑大多数大米中不会有那么高的含量,那么也得考虑大多数普洱茶中没有黄曲霉毒素,即使检测的是“湿仓普洱”,其黄曲霉毒素含量也大多在5ppb以下。
也就是说,这个0.1微克的数字,是作为风险评估所考虑的“最大可能值”,跟大米的5微克相对应的。
那些吓唬人的小伎俩,是利用0.1这个“极端数字”得出“10万人中每年增加0.14例肝癌患者”的可能,再把这个可能性的数字乘以全国总人口,得出“全国每年增加1800例肝癌患者”的结论。
其实,黄曲霉毒素与肝癌风险的剂量关系,不同来源的数字不尽相同。所谓得出的“10万人中增加0.14例”,需要针对乙肝患者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你信吗?
实际上,“食品安全”的定义不是“零风险”,而是“把风险控制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这一点,对于食品安全的专业人士是常识,但与公众的心理期望不同。因为不少公众有这种不符合现实的认知,也就给了骗子玩弄数字吓唬大家的机会。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