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917_92542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良渚考古80年

2019-09-17 13:39:00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年仅25岁的职员施昕更,在他的家乡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了史前遗址并进行了发掘,后来还出版了名为《良渚》的考古报告。

  施昕更不会想到,在他最早进行考古的这处距今约5000年前的遗址上,考古人员此后开始了至今长达80年的发现、研究、保护、传承的考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发生了很多对专业、学术、文化、社会等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事件: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这是当时中国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先后发现了高等级的墓地、祭坛、大型宫殿基址。后来证明,这些大型建筑设施和出土的贵重文物的使用者和拥有者,很可能是国王或贵族。

  20世纪90年代中期,良渚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约35平方千米的保护范围,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2000年后,浙江省及杭州市先后批准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和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以加强良渚遗址的保护力度。目前已投入了大约20亿元人民币,解决大批工厂和居民的搬迁安置问题,力求还原良渚遗址的史前环境和人文景观。

  2007年起,考古人员在良渚遗址发现了占地约3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此后还在古城之外发现了占地约8平方千米的外城郭迹象。2015年,又在古城外围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据我所知,历经80余年考古的良渚遗址,可以说是继1928年发掘的河南安阳商代殷墟遗址以后,中国可数的连续考古时间最长、取得考古成果最大、改写中华历史记载最多、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典型考古遗址之一,被批准为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

  作为当时中国、东亚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和遗址群,作为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和文明阶段的实证标志,良渚的一系列考古成果,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乃至世界考古大发现,并写进了全国中学历史教科书。

  众所周知,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史学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只有大约4000年的文明史和国家历史。而20世纪以来,中华5000年文明的说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表达乃至国家表述中。这样的说法在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纸本文献以及传统史学研究成果中,基本上很难爬梳出直接或间接的证据。那么,这只是一个假说,抑或只是一个概念?有什么真凭实据?很多人不免将信将疑,产生误解,甚至摇头否定。

  然而现在,我们可以基本肯定地说,以80年良渚考古为代表,中国考古学通过发现和研究实物证据,已经将中华早期文明一幕幕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换句话说,在这些已经成为支撑中华文明肇始于5000年前的最重要的考古证据中,良渚遗址作为当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考古认知最清楚的国家性的、都城性的史前遗址,是中华5000年文明和中国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的当之无愧的直接见证。

  良渚考古80余年来取得的如此重要的考古成果,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还是全人类的。所以,通过“申遗”,既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本来面貌,也可以更好地使中华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上一篇:猴屁股都是一样的红扑扑,猴脸却各有各的红粉灰黑
下一篇:要说生孩子离不开“男人”,火鸡、蝮蛇、茉莉鱼……纷纷跳出来反对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