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224_94151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热衷粗粮,也要辩证饮食

2020-02-24 17:37:00

  粗粮是相对于稻米、小麦、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一种称呼,主要是指包括玉米、高粱、小米、荞麦、燕麦、莜麦、薯类及各种豆类等在内的粮食。近年来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粗粮食品,有些人已经将吃粗粮视为不可或缺的健康生活方式,有些闹市区竟然开起了粗粮“粥吧”,这种变化并不是简单的饮食“复古”,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用10多年的时间,追踪调查了10万余人的日常饮食和身体状况。每位志愿者在1984年参与研究时身体状况都良好无恙,但是在2010年的反馈调查中,超过2.6万名志愿者已经离世。不过,经常食用诸如麦片粥、糙米、玉米和藜麦等粗粮的志愿者,似乎避开了所有疾病,尤其是心脏疾病。因此,粗粮可以降低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早前也有研究表明,粗粮可以增加骨密度、降低血压、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这些研究对老年人健康十分重要。研究发现,粗粮保存了谷物的麸皮和胚芽,比精粮多保留了25%的蛋白质。

  各种粗粮营养多

  当然不同品种的粮食,营养价值也不尽相同。燕麦中特有的葡聚糖被科学家证实有降低胆固醇的效用,从而避免心脑疾病的发生;燕麦中还有可以阻止血脂形成的燕麦氧化物,被认为是防止罹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功臣。

  玉米的纤维素比精米、精面粉高4~10倍,纤维素可加速肠部蠕动,排除大肠癌的因子,降低胆固醇吸收,预防冠心病。玉米中还含有大量镁元素,镁对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的排泄等,有很好的作用。

  绿豆是粗粮中的一种保健食品,其味甘性寒,有利尿消肿、中和解毒和清凉解渴的作用。荞麦被科学家证明含有其他谷物所不具有的叶绿素和芦丁,经常食用荞麦对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我们熟悉的小米则富含色氨酸、胡萝卜素;豆类富含优质蛋白;高粱含脂肪酸,还有丰富的铁;薯类更是一种典型的抗癌食品,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粗粮内一般含有大量的矿物营养(如锌、铜、锰、铁等),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植物甾醇、植酸、酚类等植物化学营养物质,能显著增加抗氧化物的水平。由此可见,粗粮对人体健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尤其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来说,粗粮是重要的健康饮食。

  科学家研究表明,每日食用28克粗磨谷物有助于降低5%的死亡风险和9%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健康的科学家认为,这些发现有助于倡导增加谷物摄入的膳食指南行动,粗粮对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进食粗粮要适量

  如果粗粮进食过多,对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粗粮口感粗糙,不利于消化,过多的粗纤维会对胃肠、骨骼、血液等系统带来一些损害,甚至影响人们的生育力与免疫力,增加中老年男子的癌症风险。因此,饮食上需要粗细搭配,粗纤维的摄取量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5~35岁的人群过多进食粗粮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无机盐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甚至可能削弱生殖能力。因此,建议25~35岁人群的粗粮摄入量应少于日常主食的 1/4,最好每天的粗纤维摄取量限制在20克以内。

  之后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营养需求将发生变化,宜少食高甜度、低营养的食物,而各种干果、大豆以及时令水果可稍多一些,每天的粗粮摄取量逐渐增多。对45~60岁的人群,建议粗粮的摄入量为日常主食的1/2,每天的粗纤维摄取量控制在30克以内。

  由于60岁以上的人群易患癌症、心脏病与中风,因此宜多吃富含抗氧化物与锌元素的食品,如水果、蔬菜、植物油、纤维素等,以减少疾病的危害程度。另外,纤维素可与体内的重金属、食物中的有害代谢物结合,然后被排出体外,促进机体排毒。因此对6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粗粮与细粮的摄入量之比以6∶4为宜,每天的粗纤维摄取总量控制在 40克以内。

  总之,粗粮细粮都是人体健康营养需要的,不可偏废也不可贪食,需要针对不同年龄与营养需求人群的体质适时适量的摄入。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上一篇:都被收进博物馆了,你却说这是个新物种?
下一篇:双十一囤来的东西,你打算怎么处理?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