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224_94151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双十一囤来的东西,你打算怎么处理?

2020-02-24 17:34:00

  双十一过完了,堆在你房间里的物品是不是更多了?只有丢掉一些“没用”的物品,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可是有些人认为,满屋杂物充满了记忆,丢掉它们是一种背叛,就像割舍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们觉得丢弃物品除了能带来一点儿宣泄的快感,剩下的都是痛苦。

  “囤积”不是现代才有的麻烦 在生活中,为什么丢弃一些几乎永远用不到的物品会让有些人显得如此痛苦?在针对囤积问题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堆积杂物或丢弃物品的心理。

  从表面上看,囤积是一个伴生于商品消费文化的现代概念,是一种心理感受(表现为遗憾或焦虑)的副产品。其实,它有着久远的根源。例如,哺乳动物习惯于囤积过冬的食物,以抵御食物匮乏以及其他动物的侵扰。与此类似的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方式的远古人类也有在隐秘处囤积食物的习惯,既是为了避免遭受动物的侵扰,也是为了躲避同类敌人的掠夺。美国史密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兰迪·弗罗斯特推测,任何一种文化,只要能生产大量廉价、易得的物品,就会产生严重的囤积问题。

  目前,世界上有2%~6%的人会因为囤积问题而遇到麻烦,且大多为中年人。有证据显示,囤积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严重。然而,囤积行为也许发生得更早,且有可能在人类青年时期就产生。心理学家指出,经常有50岁左右的中年人来寻求治疗和帮助,其实他们已经被囤积问题困扰数十年了,找医生就说明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

  囤积强迫症 直到最近,囤积强迫症才被认为是强迫症的一种,但是它和其他强迫症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他强迫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消极想法,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比如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患者一般通过上瘾般的丢弃物品行为缓解压力。而囤积强迫症人群(患者)有着更为积极的一面:囤积爱好者只是喜欢某些特定的物品,并因为囤积行为的本身产生喜悦感和幸福感。

  脑科学研究也强化了囤积行为在大脑内有明显的思维范式这一看法。虽然目前相关研究进展不大,但是有明显的证据显示,囤积爱好者(囤积问题不是特别严重的人群)在做决策时,脑部活动区域明显不同。具体来说,大脑中负责理解“一件事物为什么至关重要”的区域一直非常活跃。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囤积爱好者的大脑在本该做出快速直觉反应时停止了某种运转,导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要思考很久。

  科学家利用磁共振仪对囤积爱好者的大脑进行进一步研究。在实验中,囤积爱好者被问及是否需要保留他们的信、文件,以及不属于他们的其他物品时,他们的脑额叶区域呈现出活跃状态。

  1980年,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提出了“禀赋效应”——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即使已经拥有了该物品,也会因为害怕失去它而更加痛苦。对饱受囤积问题困扰的人群来说,这是同理的。

  寻找解决之道 2016年,科学家针对“囤积爱好者在决策任务中的表现”再次开展了一次对比实验,结果与之前的实验发现如出一辙。在处理信息时,囤积爱好者的脑部活动更为复杂。

  他们不像正常人那样可以高效地管理个人物品,而是更倾向于在自己的空间里保留这些物品。他们房间里的物品堆积如山,可是他们脑子里却像是有现成的地图,能使得他们找到物品的大概方位。他们也容易沉迷于物品不同寻常的小细节,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独特之美,比如,有的囤积爱好者可能会说出一个旧汽水罐的10种用途,并理直气壮地以此作为囤积的借口。科学家表示,囤积爱好者看上去非常聪明和有创意,但是这往往会成为他们的弱点。

  另一些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囤积爱好者总是非常害怕做出“坏”决定,不管这个决定有多么无关紧要。除了不善于管理个人物品,囤积爱好者还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比如,他们在扔掉一本杂志之前,喜欢一页一页从头到尾地阅读它;他们也总是犹犹豫豫找不到处理物品的最佳方案。

  尽管每个人的囤积行为都很独特,却都有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可循。囤积爱好者总是认为:“说不定将来什么时候,我保存的物件就有用了。”他们都有一种责任感:要让其拥有的物品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物品必须被最为合理和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当然,很多时候他们会和自己囤积的物品产生感情,把它们看作纪念品,甚至赋予它们人格。

  但这并不是囤积爱好者所独有的思维模式。科学家指出:“我们保存物品,是因为情感的附着,或者认为它们今后迟早会有用,又或者仅仅因为我们觉得它们颜值高。人人都会有这方面的想法,只不过囤积爱好者把这一看法大力扩散和升级,乃至推向了极端。”科学家发现,囤积行为容易以家庭为单位产生,跟基因遗传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关联。 那么,该如何面对这一困扰呢?专家指出,不要为囤积的事情争吵,争吵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因为争吵将会导致囤积强迫症患者感到焦虑,甚至囤积更多的东西。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专业人士(比如心理咨询师)求助,为期数月的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解决的途径,尽管未必完全治愈这种困扰。囤积强迫症患者也应该对自己添置物品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判断进行一番审视,对购买物品制定一些规则,比如,有条理地整理财物就是个好办法。

  科学家表示,如果丢弃物品始终会让你内心受煎熬,那么这与你所秉持的信念和体验的情感有关。丢弃并不容易,但是你可以尝试改变。当然,这需要日久经年的努力,就像你为了肌肉和线条而苦苦健身一样。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上一篇:热衷粗粮,也要辩证饮食
下一篇:肥胖背后有“元凶”,我胖由它不由我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