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224_323541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
分享到:

走进基诺族的生态世界

2012-02-24 12:05:05
文/王祖远
云南西双版纳境内,生活着一个约10 000人口的少数民族,叫基诺族。基诺族人喜食蚂蚁干、蝌蚪干、松鼠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大自然恩赐的野味佳肴
  当你第一次来到基诺族山寨的竹楼里作客时,热情的主人会全家出动,来为你准备丰盛的下酒菜:烩酸蚂蚁蛋、蟒蚌拌臭菜、芭蕉叶裹蒸小螃蟹、煮酸笋等;汤菜是松鼠干汤,主食是早谷做的米饭,佐料是小动物苦胆拌辣椒粉和盐巴。
  这些饶有风味的野肴是主人精心采集制作的。基诺族人只要发现山间树上群集的蚂蚁和蚂蚁蛋包,就会兴奋地爬上树采摘下来。蚂蚁蛋包有时可达几千克重。蚂蚁蛋小如米粒,大若黄豆,含有高蛋白营养,当嚼在嘴里时,会发出轻轻的“啪啪”声。当四脚蝌蚪尚未变成青蛙、还保留着修长的尾巴时,烹调之后无骨而细嫩。那绿色蕉叶里裹着的桔红色的蒸小螃蟹,来自山间的溪谷里。漫山遍野的竹林中,到处长着尖尖的、鲜嫩的竹笋,但基诺族人喜欢把它泡酸飨客。最鲜美的要算是松鼠干汤,基诺族人家家火塘上都悬着这种带有熏制香味的鼠干。这些吃食若蘸上用苦胆、辣椒粉、盐巴拌和的佐料,辛、辣、苦、咸,滋味无穷。在基诺山燥热的旱季,人们吃着这种菜肴,更为爽神。

漫长的刀耕火种时代
  基诺山属亚热带,每年5~9月为雨季。这里山峦起伏、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0 ℃,置身山间,带有轻纱般的薄雾飘然拂面。山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山谷间大小河流纵横,山上山下栖居着数千种鸟兽昆虫。各村寨之间远近不一,因山梁、森林、河流的阻隔,人们往来不多。
  解放前,基诺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状态。早谷、玉米、棉花是主要作物,野菜、禽鸟、茅草和竹木是他们衣、食、住取之不尽的物质源泉。人们以血缘关系组成家族公社,共同劳动,过着一种原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
  他们的农事活动极为简单。不选种、不施肥,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是用砍刀和火镰砍伐大树和灌木,待晒干后即火烧为天然肥。男人用小镍铲或削尖的木棍在前面戳洞,妇女在后面跟着点种。为了保持地力,他们从长期的劳动中总结了循环烧荒法的经验,把山地分为若干块,每年轮流火耕。如曼雅寨的循环周期为13年(划13块地,每年火耕1块),也有的为六七年不等。这样就基本上保持着自己居地环境的生态平衡。

动植物的王国
  基诺山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动植物王国”。
  山里多见竹楼,人们用圆木做楼架,用竹片做楼板及间隔;茅草编成草排,叠压覆盖在楼顶,既防雨又隔热。竹、木和茅草在基诺山举目可见,取之不尽。太阳的巨大能源哺育了一切生物,基诺山的各类植物也得以竞相生长。首屈一指的红椿,可高达20 m,以纹理美丽而著称,是理想的家具、船舶用材。黄葛树被基诺族人称为大青树,高达20~30 m,枝条茂密而平伸,紫胶虫常常寄生于树上。现在紫胶已成为基诺族人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罗望子俗称酸角,入药有清热缓泻作用,茶余饭后吃上一只酸角,倍觉酸甜可口。木棉的美称叫攀枝花,其木导管通气性良好,基诺族人善用其木掏空制作蒸饭,味道清香诱人。清人陈 子的《花镜》曾提及攀枝花的用途:“取其实中絮铺褥甚软美,但不可做棉线。若树上有取不尽者,犹如柳絮,即飞扬四散矣。”
  因气候、土质适宜,基诺山为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基诺族称其为大叶茶。普洱茶品质优良、气味浓厚,远销国内外。
  基诺山的乔木、灌木和草、竹、藤等资源丰富,郁郁葱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偌大的基诺山植被中,昆虫鸟兽也很繁盛。
  犀鸟科为举世罕见的珍禽,也见于基诺山密林间,喜食树上昆虫、果实及小动物。基诺山的双角犀鸟即为珍品之一。雉(俗称野鸡)的种类更多,绿孔雀、斑鸠、啄木鸟亦常见。还时常可见机警灵巧的松鼠和竹鼠,它们在树上、竹丛以采食坚果、浆果、竹根和昆虫为食。食草性动物多见偶蹄目,鹿科种类繁多。基诺族人俗称的马鹿,实为水鹿,又称黑鹿。水鹿体大肉嫩,鹿茸、鹿血都是大补名药。麂常栖于草丛密林中,山寨旁亦可见其踪迹。麂皮细韧,世界驰名。野牛和野象是稀有草食动物,野牛的驯化、保护以及与家牛的杂交,具有科学与经济意义。食肉性动物,如金钱豹之类在林中称王称霸,多数动物都是它的袭击对象。
     在基诺山的原始森林中,成百上千的动植物相互依存,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机地共居一地,达到了这个“王国”的生态平衡。平衡象征着动植物的繁盛,它无形地维护着祖国的自然资源。

                                                      14624


上一篇:行走在南极(1)
下一篇:植物的特殊记忆力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