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922_32368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
分享到:

让剔犀艺术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2014-09-22 15:45:28
                        ——记剔犀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俊明
    剔犀技艺经历代相传,已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工艺精湛,产品具有结构精巧、漆光莹滑、层次分明、古朴淳厚等特点。剔犀技艺文化内涵深、品位高,充满浓郁的地方独特风格和鲜明的东方工艺特色,既是华贵的艺术陈列品,又是高档的实用品,集实用性、艺术性和保值性于一体。
    1979年,年仅15岁的何俊明就进入到当时的国营山西省新绛县工艺美术厂工作。从最基础的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凭借着对漆器工艺的热爱和勤奋好学的劲头,他很快就掌握了各项技术要领,油漆、绘画、雕刻等活计样样拿得起。凭着一点一滴的积累,何俊明在漆器这一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后,硬是精通了高难度特种漆艺——“剔犀”的全套生产制作工艺流程,成了云雕制作的行家里手。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营老厂受体制制约,诸多问题日益凸显,产品滞销,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工厂濒临倒闭。何俊明不忍心看着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湮没,于1993年自筹资金开办了黄河云雕工艺厂,从此开始在漆器工艺领域大展拳脚。
    凭借着对剔犀技艺的热爱和了解,何俊明深刻审视了剔犀技艺的全部流程,分析寻找产品滞销的原因。原来,老厂产品的造型和图案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创新和改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审美情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一成不变的产品设计理念显然不再适合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必将逐渐被淘汰。
    找到出自产品方面的问题后,何俊明又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工艺品市场,在计划经济时代,产品产销由国家统筹,厂子根本不用考虑销路问题,而且当时大部分产品都出口至国外,反而使国内的普通民众对这种工艺并不了解,对产品的销售产生了很大的阻力。针对产品设计和销售渠道两方面的困境,何俊明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对多项工艺技法进行优化和改进。
    在创新、改进的同时,何俊明从技艺保护传承的角度出发,严格制作工艺和选材。在其他漆器厂家普遍改用廉价化学油漆和所谓的“腰果漆”生产时,他却对主材“漆”的选择十分严苛甚至于偏执,坚持使用价格昂贵、质量上乘的纯天然大漆,坚持遵守制漆流程,沿用古法精心熬制大漆,保护了这项技艺的纯正技术。
    艺术品保持活力的核心是创新,针对产品创新设计严重滞后的情况,何俊明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天赋,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古老工艺设计,通过研究、观摩中国古代图腾、祥纹、壁画等艺术作品,创作出一大批全新的设计图稿,极大地丰富了剔犀工艺图案库。不仅如此,为了将这些设计在作品中完美体现,何俊明更是通过无数次的试验,不断优化和改进制作工具,研发雕刻手法,使作品表现力有了大幅提高。
    何俊明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完全继承“剔犀”工艺特点的基础上,他带领员工创造出一批批全新的漆器精品,产品品种由原来的4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8大类1 000余种,使本来自生自灭、濒临失传的漆器工艺焕发出全新魅力。
    在有了品质优秀、设计精美、制作精良的产品之后,何俊明又陷入了对产品营销方法的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普通人的消费从衣食住行也逐渐向艺术品等高端精神消费转变,进而带动艺术品市场的交易也活跃起来,艺术品也不仅仅是消费品,而且具有了更多的投资价值。看到这一现象,何俊明仔细分析了剔犀漆器艺术品的价值。根据这些特点,何俊明大胆地提出剔犀漆器艺术品要走精品化、高端化的市场路线设想,并在北京注册“云鼎漆艺”作为产品高端品牌,在北京CBD核心区的建外SOHO地区设立精品展厅,直接走入了高端客户层。通过这一窗口,一方面集中展示他精心设计的剔犀艺术品,另一方面向大家推广漆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漆器、喜爱漆器。
    通过20多年的努力,何俊明使“剔犀”这一古老的工艺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使剔犀艺术品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他所设计制作的精品漆器,曾多次在国内外传统工艺方面的展览比赛中获得奖项,被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协会等多家博物馆收藏,产品被中国棋院对棋中心、大型宾馆、场馆、高级私人会所以及企事业单位选用,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
    2011年,“剔犀”漆器技艺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俊明也成为这一工艺的第一传承人,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近年来,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漆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上,先后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沈阳鲁迅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多家知名院校建立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创作和交流平台,使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漆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保护、推广事业中,为剔犀漆器工艺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8815

上一篇:漆器作品欣赏
下一篇:剔犀漆器工艺流程详解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