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61205_55634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
分享到:

历尽半生无悔路  一片痴心向黑陶 ——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福荣的黑陶情缘

2016-12-05 11:50:52
    从一堆堆黄土沙砾中淘炼而出的团团陶土,在他湿润的双手中有了生命,有了灵性。伴着轻柔的音乐,飞落自如的刻刀在他丰富的想象中,在黑色的精灵上游走,在传统与现代间徜徉……
      黑陶的制作出现在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到了春秋战国进入鼎盛时期。然而到战国后期,精湛的黑陶制作工艺失传了,精美的黑陶也在历史的星空中渐渐远去。直到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今属山东省章丘市)发现了城子崖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黑陶吸引了无数专家和爱好者对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翔龙黑陶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办人张福荣就是这样的人,30多年来,他用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演绎了一条点土成金的文化产业转型跨越发展之路,也让黑陶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再次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追逐心中梦想 “铁饭碗”换成了“金饭碗”
      “第一次接触黑陶是在1986年,那时在北京一个画画的朋友那里第一次见到黑陶工艺品,仔细观赏时,黑陶那‘黑如漆、薄如壳、明如镜、叩如磬’的特色与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从那一刻起,我就笃定,黑陶将会成为我一生的追求。”一说起黑陶,张福荣就充满激情,“黑陶点土成金的制作工艺,让我陶醉其中,时刻梦想着用自己的双手将一团团的陶土点化为一件件精美的黑陶工艺品。”
      张福荣1952年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长大后正赶上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他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抱着“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思想,插队到了位于山西省最北部的大同市天镇县,负责村里的文艺宣传工作。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却别有一翻乐趣。3年后,身材瘦小、毫无背景的张福荣从1000多名知识青年中脱颖而出,成为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正式职工。1976年,他幸运地被推荐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到天津大学学习电子工程专业。4年的学习生活大大丰富了他的知识体系,提升了他的个人素养。1980年毕业后,他回到山西省广播电视厅,在《山西广播电视报》担任编辑、记者工作,成为一名集摄影、采编、美术于一身的全能型技术骨干。
      “那时拿着颇高的工资,日常还可以靠摄影、投稿、美术等赚不少稿费,生活安逸、舒适。”身为记者的张福荣衣食无忧,生活宽裕又自在。然而,当他第一眼看见黑陶时,生活改变了。为了心中的梦想,带着对黑陶的执着,从1986年开始他上北京、跑河北、下山东,到处寻找黑陶的身影和制作工艺,在他的执着和不懈努力下,终于掌握了黑陶的制作工艺。1988年,他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捧起了黑陶这块“泥饭碗”,贷款3万多元,在太原晋源镇建起了山西第一家黑陶工厂——龙山黑陶工艺品厂。不久,他设计制作的工艺品被选用为“全国影视十佳导演评比活动”的奖杯,这更加坚定了他为黑陶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然而,良好的开端并没有给他的小厂带来蓬勃生机,1992年,由于工艺品市场不景气,工厂不得不关闭了。
      初次创业的失败并没有让张福荣放弃心中的梦想。1994年,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省供销学校联合,再次扬起了创业的风帆。1997年,他将已经颇有起色的黑陶工厂迁到了榆次,到了2003年的时候,在晋中经济开发区征地约13300平方米,投资165万开工建设集生产、科研、展览、学习、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山西翔龙黑陶工艺品有限公司。次年,一个醉人的黑陶世界由翔龙人展现在世人的面前。2005年9月,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专家们认真考察后,最终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黑陶艺术研究所”的牌子挂在了翔龙公司。历经十几载,张福荣用他的执着和信念,演绎了一个将“泥饭碗”变成“金饭碗”的点土成金的传说。如今,张福荣的翔龙黑陶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颇有知名度,成为全国黑陶企业中的佼佼者。
开创校企合作 推进黑陶产业化转型发展
      “黑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太迷人了,一走进它的世界就被它吸引了,它让我感觉到我所学的不是一样普通的技术,所制作的也不是一件件普通的工艺品,而是一个个承载着厚重的黄土文明的精灵。学校毕业后,我将继续在翔龙公司工作,将黑陶艺术作为我一生的追求。”可以说,每一件黑陶作品的诞生,都凝聚了翔龙人默默倾注的心血、热爱和情感,在翔龙公司生产车间实习的晋中师范高等学校黑陶班的学生乔健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而他则是张福荣开创性地与晋中师范高等学校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计划受益的贫困家庭学生之一。
      早在2008年,张福林就深感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黑陶行业,好的工艺师流动非常频繁。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成了他当时一个人才培养转型的起点,当年他上跑教委,下跑学校,多方联系,终于在2009年,与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从晋中左权、和顺、介休等地招到了30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在该校首次设立了黑陶班。而这些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均由翔龙公司承担,经过3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后可以在翔龙公司直接上班,实现就业。
      “这样做,不仅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圆了上学梦,也为古老的黑陶工艺找到了更多的传人。同时,企业也有了充足的人才储备,可以为以后的转型、壮大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目前,国内的很多同行都在为自己的人才队伍建设四处奔走,而我们却已经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这几年不仅开展了校企合作,还组织老员工参加了太原理工大学轻纺美院美术系美术设计专业的成人大专班进行半脱产学习,目前他们已经拿到大专文凭。一支既有文凭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已经在翔龙逐渐形成,开始成为企业实现转型、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说到翔龙的人才队伍建设,张福荣信心十足。他坚信,只要硬件具备、福利优厚、人才到位,就一定能使企业在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稳步前行,实现跨越式发展。
      无论是当初创办的龙山黑陶工艺品厂,还是与技术入股的校办工厂,直到现在占地约13 300平方米的翔龙黑陶工艺品有限公司,张福荣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寻找一条适合企业发展壮大的转型之路,产品从开始单一的工艺品到旅游纪念品、开业礼品,直到现在将实用性与观赏性集于一身的研制、创新的开发理念,无不是一次次如凤凰般的浴火重生,在引领企业转型的同时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发展。
      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张福荣和他的黑陶产业也在升华。该公司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画院、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共同策划的“翔龙国际陶艺艺术空间”已向广大陶艺爱好者开放,并多次接待国内外陶艺家进行艺术交流和创作活动。于2007年11月份开工建设的20 000平方米的山西翔龙大厦也已投入使用,2 000平方米的晋中非遗展厅在山西工艺美术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未来的翔龙将作为黑陶文化传承、交流的平台,将黑陶艺术发扬光大的同时实现再次的转型、跨越。
      此外,公司还与北京城市大学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艺术学院的教师、学生来到企业进行艺术创作,为公司带来现代消费市场的新创意、新理念、新工艺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合作,创作和生产符合现代市场需要的黑陶、陶瓷、陶艺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工艺品。
传承黑陶文化 传统与现代不断融合创新
      作为黑陶艺术孜孜以求的探索者,张福荣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制早已熟练掌握了陶制品的烧结工艺。黑陶、银陶、紫陶、红陶、黄陶、彩陶,在他手中完全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他所制作的黑陶工艺品既保持了原始艺术之粗犷质朴,又蕴含了现代艺术之精华神韵,同时也使这些代表远古文明的艺术品,更自然更和谐地融入现代人的典雅生活之中。
      如何传承黑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是张福荣在发展自己企业的同时考虑的事情。他说:“一个大师的出现解决不了传承问题,一支队伍的出现才是真正的传承。将传统的工艺和现代元素进行完美融合,从而让一件工艺品既具有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这样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从而吸引更多像乔健一样的人走进黑陶世界,感受黑陶那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这样才能让黑陶艺术绽放璀璨的光芒。”为此,他不仅自己努力去探索研究,也热心地对自己的员工和黑陶艺术班的学生进行黑陶工艺和创作技能指点,还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创新。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国内外博览会上,张福荣一次次捧回金奖、银奖的同时,也不断获得一个个头衔和荣誉。他的黑陶制作工艺,则被列入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福荣在黑陶技艺上也有了越来越大的进步。如今,在原有花瓶、笔筒、烟缸等艺术品的基础上,张福荣和一批老技师们又研制出了灯具、香熏、茶艺、文房用品等系列。工艺上,他也在原来固有的镂空、浮雕、雕塑等基础上,不断创新寻求突破。新研发的低温烧陶技术,这一技术节约能源,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在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结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的作品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香港东方艺术馆、湖南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如今,翔龙的黑陶工艺品有的再现古陶造型,展现了我国古代造型的传统风格,但更多在造型和纹样上有了新的变化。古陶的典雅、沉着、浑厚与明清瓷器的纤细轻巧、华丽结合起来,经过匠心构思、推敲、琢磨、提炼、集中、加工,具有了新的黑陶艺术形象。陶器制品纹式经过结绳、指印纹、堆加、镂空、浮雕等工艺技法,合乎规律的自然形式,在黑陶制品中显得更为突出和纯粹,有的生动、舒畅,有的则显出一种神秘、怪异的意味。古代艺术的精神在这里再现、凝练、积淀下来,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情绪。
上一篇:黑陶魅影 ——翔龙黑陶精品鉴赏
下一篇:从泥到陶的出生礼 ——翔龙黑陶制作工序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