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1023_62209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
分享到:

广场舞VS打篮球,健身缘何这般难

2017-10-23 16:55:00

  城市不单是老年人的城市,也不单是年轻人的城市,而是所有人的城市,和谐包容应该是城市所具有的“标配品质”。除了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投入,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精致细化的管理也不可或缺。一旦缺少了这些,城市和谐包容的品质也就失去了重要的保障。

  从跑步到骑行,从广场舞到健身房,越来越多人的加入,形成了各个城市的健身热潮。14个城市5万多人参与,让吉尼斯增加了一项广场舞世界纪录。2016年,全国仅马拉松注册赛事,就达252个。健身、锻炼正在融入普通民众的血液。然而,锻炼的人多了,就暴露出了各个城市的体育公共空间的不足。

  近日,河南洛阳一起因“抢篮球场”爆发的纠纷,引发各界持续关注。一边是要在篮球场跳广场舞的老人,另一边是想打球的年轻人,双方互不相让,甚至出现了肢体冲突。锻炼身体本是件好事,却因为不同人群互不相让闹得不欢而散。打篮球与跳广场舞之争,不是简单的对错之争,背后折射出的一系列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双方各有委屈

  在这片场地上享受过运动快乐的,无论是打篮球的年轻人,还是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各有各的委屈。

  老人们对跳舞充满了感情

  广场舞队中的元老李大妈说:“在无处健身或者说健身成本高昂的当下,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广场舞是最容易实现的健身方式。广场舞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老人不再孤独,没有广场舞之前,适合老年人的活动也比较少,子女一般都不再身边,最多也就散散步,听听收音机和下象棋,可是有了广场舞以后,我们认识了各种朋友,可以经常聊天,交流舞蹈,还能讲讲心里话。此外,跳广场舞还能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抵抗力,降低疾病复发的概率。所以老年人应该经常跳广场舞,既打发时间又利于身心健康。”

  “十多年来,最开始,我只是在公园的一个小角落里自己练习,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其中。游泳池改造以后,我们就在游泳池下边跳,后来游泳池盖成了篮球场。蓝球场上没人打球时,我们就在那跳,当跳舞人数达到500多人之后,我们的队伍就分成了几队。我们这里的公共用地本身就少,而且面积普遍都很小。如果有更合适的场地,我们也不愿意去篮球场跳,晚上黑灯瞎火的,我们需要自备灯,还得担心安全问题。”

  年轻人打球已经形成习惯

  在此打篮球的程先生说:“现在的年轻人每天要接受来自社会、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节奏也快,打篮球无疑是释放身心,强健体魄的很好健身方式。打篮球是一项活动量大、技术性要求相对高的运动项目,所以对篮球场地的要求也相对高一点。”

  “在这个公园篮球场,我有20多个固定的球友,下班后打打球,切磋切磋技艺。在这个场地打球6年时间,已经成了习惯。来这里打球的有学生、上班族,也有一小部分中年人,虽然大家大多都不认识,但是经常在一起打球慢慢就都熟悉了。不用谁专门规定,我们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己的活动规则,大家都很享受在这打球的时光。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休闲时间和有限的活动空间,我们肯定不想被别人占用。”

  网友各抒己见

  针对此事,网友们围绕几个焦点问题各抒己见。

  篮球场VS广场

  有人认为,篮球场当然是用来打篮球的。专业化的场地就要用来搞专业的活动,要不就没有专业和非专业一说。打篮球这项运动,有严格的活动规则和要求,不像跑步、踢毽子之类的活动,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进行的。篮球场不是跳舞场,尽管也可以跳舞,但其功能定位首先还是用作打篮球。

  也有人认为,篮球场既然是公共资源,不仅能打篮球,也可以用来跳舞。公共资源是指那些没有明确所有者,人人都可以自由获得、免费利用的资源。大家都有权来享用这份资源。尤其是当下,我们国家的公共资源相对较少,篮球场那么大的场地,当然可以用来跳广场舞,资源不利用,也是一种浪费。

  尊老VS倚老

  有人认为年轻人应该尊老爱老。敬老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杆。现在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尊敬老人、善待老人是我们社会构建的一块基石,是不应该被动摇的。也许在现实中,部分老年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抒胸臆地指出这些问题,应该带着善意和耐心与老年人多沟通,让他们也跟上时代的步伐,让他们也学会与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话,这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也有人认为,老人不能为老不尊,不能倚老卖老。作为退休在家的老人,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有个自己的爱好,去篮球场还要被跳广场舞的人霸占,一人一半还不行,篮球场就是打篮球的地方,还要年轻人来尊重老人,老人何时尊重过年轻人,这就是明摆的倚老卖老!理解和尊重都是相互的,请替每天为生活奔波的年轻人想一想。

  媒体人看法 

  解决冲突要讲究方式方法

  近年来,因广场舞扰民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以至于有人采取如以高音炮还击,甚至直接向跳舞的人群泼粪的过激手段,也让矛盾进一步加深,如同解不开的死结。就比如这一次,经过几日发酵,双方就由言语冲突发展成为肢体冲突。无论如何,出手打人都是错误的行为,并且也应该因此受到惩罚付出代价。协商过程中,双方应该更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大爷大妈来说,应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规定,提高文明素质,别真把“倚老卖老”“坏人变老了”坐实在自己头上;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发扬理性的态度和宽容的胸怀。在当前没有更合适场地的情况下,双方可以通过错开使用时间,或者交替使用等方式暂时过渡。

  拓展运动空间成当务之急 

  对于此事件,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认为,事件的核心不在于是老人和年轻人,而是想要跳舞的人和想要打篮球的人。社会公共资源投放无法与全民健身理念相匹配,缓解矛盾,关键是要解决运动空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养生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对于他们这一辈来说,去健身房健身是无法与其消费理念相吻合的,所以节奏明快、不需大花费的广场舞成了首选,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目前,全国运动人群为3.64亿,10年后有望增至5亿。但据2014年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公报显示,全国尽管拥有170万块体育场地,但人均面积仅为1.46平方米。体育设施场地远远不能满足运动人数的增长,因此也屡屡引发各种矛盾。2013年,在北京,因嫌广场舞噪音过大,史某不仅拿猎枪朝天开枪,还放出了3条藏獒,跳舞的大妈们四散奔逃。2014年,在江苏徐州,每天晚饭后,近万名健步走爱好者集结在云龙湖景区,于是,机动车道就变成了大家一起走的步道。

  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逐渐告别了曾经的唯GDP论,城市建设已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大批划转到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市民的活动空间不断被侵占。其实,当前城市建设者可以顺应当前趋势改变原有思路,多发展市民健身娱乐综合体,可以将商业、健身、娱乐等活动充分地结合起来,这既可以满足市民对健身场地的需要,又能够很好地同发展经济有效结合起来。全民健身的愿望很好,但愿不要在没有场地资源和争吵中落空。

  专家观点

  专业化的场地应以专业功能优先

  “抢篮球场”事件中,究竟哪一方有优先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认为,根据它的功能设施,如果说双方没有矛盾的情况下,应该共享这样一个资源,因为今天我们的社区公共空间不是很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甚至有短缺。但是如果说这个矛盾很显著,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为专业化的篮球场应该优先考虑其专业功能。因为从空间的安排和需求来讲,没有这个专业化的设施是没法打篮球的,广场舞相对而言对空间的需求不是特别严格,更容易找到一个活动的地方。

  政府应增加室内公共空间供给

  一个小小的篮球场究竟能有多大魅力让老人、年轻人为此大动干戈?说白了,还是健身资源的匮乏,让一块本来普通的篮球场成了“香饽饽”,如果还能有一块类似空地,相信大爷大妈也不至于去跟年轻人争抢。

  如今,在社区资源高度拥挤的情况下,面临像篮球场这样的冲突,双方都需要妥协、协商。我国早期城市化快速发展时,主要考虑的是住房问题。如今,大众对运动和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必须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新的城市小区,应增加室内公共空间的供给。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还应探索政府购买公共空间的方式,给大众提供更多的锻炼场所,进一步解决供需矛盾。

  城市规划,应把运动需求考虑在内

  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老百姓日益提高的健身意识,重视百姓对运动场地的需求。政府充分做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首先可以开放一些学校、单位的运动场地,分时段开放使用,例如晚上开放学校的运动场地,既不影响正常办公上学,又能够充分使用这些场地资源。此外,城市在发展规划中也应该重视运动场地等建设的需求,在规划中提前考虑到,除了专门的运动场地之外,可以利用街头空地、公园等建成便民运动场地,提高使用率。

  正常情况下,从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热爱运动的年龄阶段占比应该是年轻人多于老年人才对,而目前看来,我们国家老年人的运动意识和运动人数普遍高于年轻人,这是不正常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和城市应该做好年轻人的运动意识引导,开放更多的运动场地,以满足全面健身的需求。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有运动场地建设的规划,而不是让老百姓有运动的想法,却无运动的场地。

  类似篮球场之争的新闻事件之所以能在广大网友中引起轩然大波,说明该事件反映的问题普遍存在。篮球场之争是权利之争,根源在于公共活动场所的紧缺和匮乏。双方都应提升理性沟通的能力,上升到肢体冲突已是对法律的越界。说到底,厘清权利边界,是法治社会的基础;约束下的自由,才是良性的自由。

  文明的城市既应有包容的品质,又要有让不同人群“共享”的能力。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使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各类现实需求,才能让“篮球场之争”越来越少,让城市越来越文明、和谐。

上一篇:饮食文化 “调”制美味
下一篇:带着移动花园小洋房去流浪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