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423_753256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
分享到:

肺真能“气炸”,收收你的暴脾气

2018-04-23 22:08:00

  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免不了生各种气:怨气、怒气、闷气、赌气……有很多词也用来形容生气,如“肺都气炸了”“气饱了”。俗话说“气大伤身”,生气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是全方位的。有心理学家通过病例分析发现,生气一小时造成的体力与精神消耗,相当于熬夜加班6小时。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各种疾病就会找上你。看了下面这些内容,你可能就不会那么频繁地生气了。

  生气惹出一身病“百病生于气”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在中医里,这里的“气”本义指人体的“气机”,有九种状态,总称“九气为病”。其中“怒”排在第一位,对人体的气机影响最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疾病的发生确实与生气有关。

  

  从西医层面来讲,生气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各器官可能变得更脆弱。

  心脏最受伤 

  一项汇总了来自美国、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44 项研究的统计显示,在既往没有心脏病的成年人中,爱发火、常对人怀有敌意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比其他人高 19%。研究发现,在愤怒情绪爆发后的 2 小时,脑卒中(中风)的风险会增加 3 倍,心脏病突发风险则会增加 5 倍,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史的人,风险更高。然而,这并不代表有气就该憋着。如果明明生气却总强忍着不发火,会让血压反复升高,最终损伤心血管。

  肺真能“气炸” 

  很多人生气时,把“肺都气炸了”这句话挂在嘴边。现实中,这种情况真有可能发生。曾有新闻报道,杭州一名 45 岁的女士在教育孩子时气得直跺脚,嘴里还不停念叨“我的肺都快被你气炸了!”

  突然间她感到胸前一阵剧烈疼痛,双眼发黑,不能深呼吸,被送到医院急救时发现,她的右肺已破了。我们常说的肺“气炸了”,其实是医学上的“气胸”,通俗地说就是肺破了,里面的气体跑到胸腔里。此时胸膜腔内压力升高,甚至从负压变成正压,使肺脏压缩,静脉回心血流受阻,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障碍。

  自发性气胸是最常见的气胸类型,它多由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吵架、大声喧闹)、胸部外伤等引发。所以,肺还真有可能“气炸”。

  即使没有到“气炸”的程度,生气也会影响肺的健康。原因是情绪冲动时,呼吸会急促,甚至出现过度换气的现象。肺泡不停扩张,没时间收缩,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休息,从而危害肺部健康。

  免疫力下降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也是生气的“ 副作用”之一。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仅回想一下自己生气的经历,就会让免疫系统功能受到长达 6 个小时的抑制。

  

  损害肠胃功能

  经常听人说“气饱了”,这是因为愤怒的情绪会使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蠕动减慢,食欲变差。经常生气,还可能出现胃溃疡。

  伤害乳腺

  生气会导致肝气不舒、气滞血淤,发生乳腺增生等疾病。

  甲状腺出问题

  生气会搞乱内分泌系统的控制中枢,使甲状腺分泌激素过多,久之会引发甲亢。

  加速大脑衰老

  生气时脑血管压力增加,血液中含有毒素较多,会进一步加速脑部衰老。

  胃溃疡

  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减少胃肠血流量,蠕动减慢,严重时会引起胃溃疡。

  造成心肌缺血

  大量的血液冲向大脑,会使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血。

  损伤免疫系统

  生气时,大脑会命令身体制造一种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的皮质醇。如果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阻碍免疫细胞运转。

  色斑沉着

  生气时,大脑血液中增加的毒素,会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从而出现色斑问题。

  月经不调

  生气和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出现月经不调、周期不规律、经量减少、血色暗红等问题,甚至出现闭经或更年期提早到来。

  抑郁失眠

  生气可导致气机不畅,所以也常出现精神心理疾病,如情绪低落、多疑善虑、沉闷欲哭等,甚至发展为抑郁症。若大怒伤肝,肝气上逆,则常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失眠多梦。

  生气时别做的短命事

  带“气”入睡

  西方有句俗话:“永远不要带着怒气上床。”研究发现,与清醒的状态相比,睡眠可能让你对糕经历的记忆更加牢固,那些让你愤怒的画面会更长久地出现。带着“ 气” 入睡,还会让你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导致失眠或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建议这种情况下告诉自己,晚上生气着急也没用,先睡个好觉养精蓄锐,其他的事明天再说。

  喝闷酒

  有人一生气就喝闷酒,这可能加重怒火。酒精会影响大脑功能,可能让人变得更不理智,行为更加冲动,甚至犯下无法弥补的过错。过量饮酒,还会损伤肝脏。

  暴饮暴食

  生气时会摄入更多高油、高脂肪、高糖的食物。面对这顿突如其来又不健康的“大餐”,消化系统可能受影响,导致腹泻或便秘等问题。吃太多还会导致营养过剩,让你身材走样。

  忽视血压

  研究发现,在愤怒情绪爆发后的 2 小时,中风的风险会增加 3 倍,心脏病突发风险则会增加 5 倍,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史的人,风险更高。如果你属于高血压患者或高血压高危人群,一定要留意自己的血压,尽快压住怒火。

  带着愤怒开车

  愤怒之时,人的视线会变得狭窄,开车时可能看不到行人和其他车辆。不妨听点节奏缓慢、曲调忧伤的抒情歌曲,这有助于把你从气愤中拉回来,而大声播放快节奏的音乐,反而可能加重烦躁。

  将怒火转向他人

  生活中,怒火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小到家庭琐事,大到“过激杀人”事件。瞬间爆发的情绪确实需要转移,但千万别再把这个“靶标”对准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发泄不了时,不妨出运动,或用击打沙袋等方式帮助平稳心情。

  做重大决定

  人在愤怒时,理智往往被情绪所取代,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涉及到人生的重大决定或可能伤害他人的决定,务必要慎重考虑,以免追悔莫及。

  对号入座 赶跑怒气

  炸药型:一点就着劝不住

  研究表明,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 12 秒钟,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控制好这 12 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此时不妨深呼吸,或者在心中默数 10 个数,然后你会发现,那团即将爆发的怒火渐渐熄灭了。

  最好的默数不是从 1 数到 10,而要有规律地跳着数,比如 1、4、7、10、13??在数数时做点加减法运算,更容易让理性回归大脑。

  自虐型:一切错误都怪我

  长期对自己宣泄愤怒,容易对自己产生失望、不满的感觉,甚至患上抑郁症。

  你该学会和自己对话。责怪自己前先扪心自问:“谁说我需要为这事负责?”然后再问自己:“你相信这一点吗?”认清真正的责任所在,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挺身而出,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隐忍型:满腔怒火锁心中

  愤怒本是能推动问题解决的积极力量,但隐忍不发,做错事的人就一无所知,更谈不上道歉。压抑愤怒往往会给家庭和朋友带来更多伤害,最好的方式是,心平气和地与对方沟通,并且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嘲讽型:阴阳怪气绕弯子

  嘲弄是被动的攻击性沟通,而非“ 机智” 的幽默。刻薄的言辞和古怪的表情更容易伤人,尤其是亲近的人。

  与其绞尽脑汁地讽刺人,倒不如找到合适的词语,直接表达你的真实想法。比如说“我希望你下次能守时,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这样更能清楚传递信息,远比尖锐的讽刺要好。

  习惯型:成天一副坏脸色

  总是习惯性地发脾气,家人、朋友、同事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快就会怕了你,甚至避免与你接触,让你最终成为“孤家寡人”。建议寻找并察觉愤怒的迹象。这类人常常说话冲、脸色差却不自知,一不留神就伤害了他人。留意自己的行为和感觉,比如手在不知不觉中攥成了拳头,困兽般不停地走来走去,嘴里念念有词。

  当你能够灵敏地觉察到自己快要生气的种种迹象时,便可做些努力平息即将到来的怒气。

  自我质问型

  问自己:“同事出了错导致我挨批,我可以毫无表示吗?”你的内心或许会回答:“不行,这对我和他都不好。”

  换个角度想问题。不妨试想,假如朋友受到伤害,他会怎么做?没错,他当然有权表达不满,那自己为何不可以?

  身体健康从管好脾气开始

  总生气不好,但适度的情绪发泄,有益身心健康。要想既少生气,又调节好情绪状态,不妨用以下方法尝试改变。

  三步“浇灭”怒火

  美国心理学家欧廉· 尤里斯教授提出一个平心静气的法则:一是降低声音,二是放慢语速,三是胸部挺直。愤怒是一股向上升腾的力量,而胸部挺直可以避免咄咄逼人,有利于缓解紧张气氛。此外,生气时,深呼吸几分钟,离开争吵现场等方法也能帮助控制情绪。

  适当补充钙、镁等营养素

  饮食中缺乏一些营养素,也会影响情绪,让人脾气差。

  体内缺钙的人,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小孩子缺钙会哭闹不停,成年人缺钙时,则容易出现急躁情绪,容易被惹怒,有点神经质,情绪难以控制。缺钙还会加剧失眠,而睡眠不好时脾气往往较差。

  镁是另一种能够帮助对抗压力的矿物质,丰富的镁能减少压力激素的过度分泌。

  淀粉类主食吃不够量的人,往往有喜怒无常、缺乏耐心、记忆力下降、抑郁失眠等特点。

  每天喝一杯(约 300 毫升)牛奶加半杯酸奶,有助摄入足量的钙。每天吃 0.5 千克新鲜绿叶蔬菜、100~150 克豆腐、一把少盐的坚果仁也有助补充钙和镁。

  建议每天吃足够的主食,一般建议吃粮食250~300 克(1小碗米饭或 1 个大馒头约 100 克),部分用杂粮、薯类和杂豆来替代更好(2 千克薯类=0.5 千克杂豆 =0.5 千克粮食)。

  此外,适时向朋友倾诉(但不是转移怒气),平时培养爱好,合理锻炼等,也有助控制情绪。

本文来自《科学之友》

上一篇:曼谷街边美食:市井与美味并存
下一篇:镜头定格四季 遇见多彩仙女山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