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1128_93219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张江科技评论》

《张江科技评论》

开博时间:2019-06-06 14:03:00

《张江科技评论》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联合创办的一本科技评论类杂志。该刊报道评价国内外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商业价值,介绍上海在建设全球领先科创中心进程中的制度成果、技术成果、创业成果,推动产学研密切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转型发展。

文章数
分享到:

“众病之王”的发现与探索之路

2019-11-28 10:49:00

  迄今为止,现代医学的发展依然有许多疾病尚未攻克,癌症就是其中一个强劲的“对手”。根据2018年最新的全球肿瘤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全球预计将有1819万癌症新增病例以及960万癌症死亡病例,而我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癌症,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7个人确诊癌症,癌症患病率处于国际中等偏上水平。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癌症这个对手的“凶猛”,但人类从未因恐惧而停止过对癌症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探索。

  公元47年,罗马百科全书编纂者塞尔苏斯第一次使用了“cancer”一词。

  癌症不是一种现代病

  考古学证明癌症很早就伴随着人类。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可证明人类罹患癌症最久远的证据是一块170万年前的古人类脚骨骨肉瘤化石。2011年,科学家在对葡萄牙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内一具生活在距今大约2250年、编号为M1的埃及男性木乃伊进行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和研究后,发现了人类患癌后软组织病灶的证据,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癌症患者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科学家还在其他木乃伊身上发现了宫颈癌、睾丸癌、结肠直肠癌以及白血病等多种癌症的踪迹。

  人类很早就有对病症的文字记载。公元前2625年,埃及人在15张草莎纸上记载“乳房上鼓起的肿块,又硬又凉,且密实如河曼果,潜伏在皮肤下蔓延”,但关于如何治疗,只简单地写道“没有治疗方法”,这是人类关于乳腺癌最早的记录。“癌症”一词最早由“医学之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大约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用希腊语的螃蟹“carcinos”和“carcinoma”形象化地描述了癌症的特征,即(癌)细胞异常失控,毫无规律地分裂生长,并向四周伸出侵袭其他组织的“蟹爪”。他还对多种癌症进行了描述,但由于当时希腊文化反对解剖尸体,希波克拉底对癌症的描述仅限于表皮可见的鼻腔癌、皮肤癌和乳腺癌。公元47年,罗马百科全书编纂者塞尔苏斯(Aulus Cornelius Celsus)第一次将希腊语“carcinos”翻译成了拉丁语“cancer”。

  我国关于肿瘤的文字记载源于西周,由于尚无法区分肿瘤的性质,仅用“肿”来形容。汉文帝时,淳于意在其《诊籍》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一个胃癌病例,这是我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癌症病例。此后直到宋朝,中国人才对癌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东轩居士在《卫济宝书》中从中医外科的视角对乳腺癌等症的发病有了较为明确的描述,除了强调其与年龄的关系之外,还对精神因素颇为重视。之后,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中对癌症特征的描述已逐渐趋近于现代医学上“癌”的特征和临床表现。

  人类对癌症病因的认知

  体液学说被用来解释癌症病因。受古希腊四元素学说的影响,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存在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4种体液,它们在人体内失去平衡,是各种疾病的根源。受这种体液学说影响,古罗马医学家盖伦(Claudius Galenus)提出癌症是由于黑胆汁过剩引起的,而这种猜想在文艺复兴前被普遍接受,支配着整个西方古典医学。

  文艺复兴的洗礼,让解剖学有了发展的机遇。近代人体解剖学创始人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未能通过解剖发现黑胆汁存在的证据,也没有人在本该充满“黑胆汁”的肿瘤组织中发现这种物质,使得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基于体液学说提出的癌症病因猜想逐渐被人们摒弃、遗忘。基于大量的解剖观察,淋巴液说取代了体液学说。淋巴液说认为,患者体内的淋巴液发酵变质,最后形成大小、密度以及酸碱度不同的癌,而视其对临近组织浸润程度的不同,有的癌可以通过手术摘除,有的则无法摘除。

  癌症曾被误认为是一种传染病。17世纪中期,荷兰的两位医生分别发现,乳腺癌经常发生在同一个家庭的不同成员身上。他们认为,癌症具有传染性,建议将肿瘤医院建在郊区,远离人口密集的城镇,将癌症患者隔离起来,以防止传播。这使得1779年法国第一家肿瘤医院被迫从城区搬离。癌症是传染病的观点曾风靡一时,至今仍有人认同这一观点。

  癌也是一种细胞。进入19世纪,显微镜技术的改进使人类对疾病发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为细胞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启了科学研究肿瘤的时代。1838年,德国病理学家穆勒(Johannes Müller)提出了癌组织由细胞而非淋巴液组成,认识到癌是一种细胞病变,颠覆了肿瘤的淋巴液学说。但是,他认为癌细胞并非起源于正常细胞,而是正常组织间生出的一种“芽胚”结构。他的学生,细胞病理学创始人魏尔啸(Rudolf Virchow)则系统地论述了细胞病理学理论,提出“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所有的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细胞疾病,并提出了癌症慢性刺激学说,但他错误地认为肿瘤像体液流动一般播散。

  癌症曾被认为可由病毒诱发。1911年,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斯(Francis Peyton Rous)从鸡可移植性肿瘤(劳斯肉瘤)中分离出一种能够导致正常鸡产生类肉瘤的病毒,开创了肿瘤病毒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医学领域的学者仍普遍相信,致癌病毒是通过将其基因信息沉积在被感染细胞的染色体中导致癌症发生,并纷纷加入了寻找致癌病毒的研究竞赛。直到1978年,临床统计证明,在欧洲和北美洲,研究者设想的、可能引发癌症的超过95%的病毒与癌症的发生根本就没有关系,而与癌症发生有关的、剩下的不到5%的病毒,只不过是一些特殊癌症的“诱发因子”或者“辅因子”,并不是直接致癌的因素,其中包括EB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T细胞白血病病毒等。至此,寻找癌症病毒的研究热潮才冷却下来。

  癌症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随着遗传物质和DNA双螺旋结构等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癌症发病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入到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水平上。1976年,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毕晓普(John Michael Bishop)和瓦默斯(Harold Eliot Varmus)发现,正常细胞含有原癌基因,其受到干扰后产生癌基因,提出了癌症来自原癌基因的科学结构改变,这是人类在癌症发病原因研究过程中里程碑式的发现。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1994年以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多种抑癌基因、细胞的自杀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等,逐渐发展出了有关癌症发生和发展的新的基因理论。科学家对癌细胞基因突变方式和原因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基因突变不但能够使原癌基因变成癌基因,也能够造成抑癌基因丢失从而致癌;突变不一定发生在癌细胞基因组的编码区,它们更多地发生在庞大的非编码区,而科学家对这部分突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邓元慧,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王国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史、科技政策和科技传播。

  作者:邓元慧 王国强

  本文来自《张江科技评论》

上一篇:变局之下,能源互联网行业渴望什么特质的人才
下一篇:科技复古风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