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1119_1037571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开博时间:2019-09-06 16:50:00

《科学通报》是主要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报道及时快速,文章可读性强,力求在比较宽泛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文章数
分享到:

除了“番茄红素”,还有“枸杞红素”?

2020-11-19 17:58:00

  红枸杞是民间对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果实的俗称,与之相对的是近年流行起来的黑枸杞(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果实。红枸杞在我国已有上千年食用和药用的历史。中医认为枸杞味甘、性平,具有补肝益肾之功效。

  近年来国内外对红枸杞养生的效用和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发挥这些作用的物质基础到底是什么呢?《科学通报》发表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苏国辉课题组撰写的“枸杞属中枸杞红素类成分研究进展”,介绍了枸杞果实中代表性单体枸杞红素在植物代谢、结构分类和疾病治疗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红枸杞也称枸杞子,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枸杞子已被国家卫计委列入“药食同源”物质名单,即这些物质兼具食物和药物的功能,且能长期服用,药效明显,副作用很小。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红枸杞对于神经系统、眼部、肝脏、肾脏和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疾病均有显著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但是由于枸杞子本身组成成分复杂,难以厘清发挥这些有益效果的主要单体和具体的分子机制,导致有关枸杞保健的机制研究迟迟未能取得突破,未能像白藜芦醇、番茄红素等重要天然产物标志单体化合物那样引起国际研究界的重视。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正在逐渐认识红枸杞中最为重要的单体物质之一,枸杞红素。

  已有的研究显示,在红枸杞成熟果实中积累了大量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尤其是玉米黄素双棕榈酸(Zeaxanthin dipalmitate)的含量在宁夏枸杞红果中最丰富,占色素类物质总量的56%~75%以上,此外还包含少量的玉米黄素、玉米黄素单棕榈酸、β-胡萝卜素和β-隐黄质。玉米黄素双棕榈酸(别名酸浆果红素,physalien,CAS号:144-67-2,分子式C72H116O4)是一种脂溶性的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具有大量共轭双键。如下图:


  我们的研究首先发现:

  红枸杞和黑枸杞成熟果实外观颜色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前者累积的主要色素是枸杞红素而后者累积的是花青素。其实在红枸杞和黑枸杞果实发育的早期,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叶黄素、β-胡萝卜素、紫黄质等)均有积累。但是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这些物质逐渐发生降解。在黑枸杞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没有其他新的类胡萝卜素成分合成,原有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逐渐减少至无,所以最终果实呈现花青素类物质的深紫色或者黑色。而在红枸杞果实的发育成熟过程中,从变色期开始,枸杞红素逐渐积累(同时还有枸杞红素的合成前体β-隐黄质和β-胡萝卜素的少量积累),直至成熟期积累为最大值,所以红枸杞的外观是橙色或橙红色。

  枸杞红素已被证实能够在动物模型中缓解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脏Kupffer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以及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损伤。它的肝保护能力与公认的肝脏保护剂水飞蓟素(silybin)相当。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枸杞红素还能够有效缓解酒精肝、脂肪肝、乙肝或者肝性脑病引起的肝损伤,相关分子信号通路都得到了初步研究。

  除此之外,我们以及国内外其他研究小组还发现,枸杞红素及其同类物质能够预防白内障、老年性黄斑变性、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根据其结构推测,枸杞红素在预防心血管、消化系统和其他多种肿瘤等疾病中应具有较好的作用,还能提高免疫力及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但是有关枸杞红素代谢、生物利用和疾病治疗的具体途径及相关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红枸杞

  红枸杞中还含有很多其他类别的功效物质,如枸杞多糖、枸杞亚精胺和枸杞多酚。与这些物质相比,枸杞红素是脂溶性的。

  枸杞子一般直接嚼服,或者以泡茶、熬汤或煎药等形式服用,这都有助于脂溶性的枸杞红素更好的利用。

  在泡茶或者熬汤后弃去枸杞子是不正确的做法,因为会导致其包含的枸杞红素未能被人体利用和吸收。

  已有针对人类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红枸杞(每天15克干果,接近中医推荐剂量)后,其血浆中枸杞红素的浓度比不吃枸杞的人高出1.5倍。更有意思的是,将研磨过的枸杞子与热牛奶(80摄氏度)共同服用后,枸杞红素的生物利用率要显著高于与热水(80摄氏度)共同服用的方式。

文/肖佳,高昊,周正群,王瑛,姚新生,苏国辉

本文来自《科学通报》

上一篇:打开我们祖先面貌复原的密码
下一篇:两类研究的奇妙组合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