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1202_103834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开博时间:2019-09-06 16:50:00

《科学通报》是主要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报道及时快速,文章可读性强,力求在比较宽泛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文章数
分享到:

重拾中国城市规划的山水环境传统

2020-12-02 12:42:00

  中国优秀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不仅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大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且必须完成的重要学术命题。

  什么是大尺度山水环境   

  “大尺度山水环境”的概念是针对现代城市规划忽视与周围山水环境关系的问题而提出的。其中的“大尺度”并非指山水的体量大小,而是指与城市的距离远近。就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大尺度”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尺度区间界定,其由城市的规模、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圈层、城市周围山水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故其既有尺度十至二十里者,亦有逾一百至二百里者。就现代城市规划而言,可着重理解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自然山水环境。

  如何实现结合大尺度山水环境

  01.大尺度山水环境的观照

  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对大尺度山水环境的观照,多习惯以“环望”的方式进行,这在古代文献中便有“四望”“周目”“环顾”“环眺”“周览”等语汇记载。所谓“环望”就是选择城市或其附近的合适高点,由内向外进行测望、寻查,以全面收揽可能作为景观资源的一切山水环境要素,进而整体把握城址与周围自然环境形势的关系。

  在“环望”城市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中国本土规划先贤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每一个城市四周都有一个“大环”存在,诚如古人“四合若大环”“四围如环”等文本记载。“大环”可理解为人在城市高地周身所见四境山川风物的一种实地感受,而非纯客观的物理空间计量;它是以人在真实环境之中的视域、心境体验为标尺形成的,与所处城市的行政界域无关。

山水

  02. 大尺度山水环境的寻巧   

  在充分观照与把握“大环”的前提下,中国本土城市规划者便开始寻找“大环”的特别之处,即所谓的“寻巧”过程。“寻巧”是人们基于日常的文化观及空间观,对城市周边山水环境中的稀缺资源进行二次发掘、评价、提炼与选择的过程。“寻巧”最终会锁定自然环境“大环”中位置最关键、资源最丰富、景致最突出的若干区段及点位,并视之为“大环”的中心或聚焦点,进而以之作为城市选址及景观格局秩序的参照。

  03. 大尺度山水与城市整体格局设计

  “寻巧”完成后,中国本土城市规划者便致力于对城市空间的人工置陈布势与文化标识,而将外围的山水景观资源引入城内,实现由外而内的整体格局设计,由此形成了“此有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中国规划传统。

  该传统突出体现为城市轴线及空间形态的经营。即城市以周边山水为既定的景观参照点,将自身的主方位、主轴线与景观参照点遥相直对;或依循多个景观点的连线网络作为城市空间格局秩序的基准,而将城市轴线、形态与之相重合,进而形成与周边山水的空间呼应及多层次的对景关系。此般规划模式在有限的地形图上是很难想象并完成的,唯有亲临实地方能有此创造。

  04. 重视大尺度山水环境的图式表达

      与重视四周大尺度山水环境的规划设计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城市图绘亦饱含智慧。以北宋吕大防的《长安图》为代表,其在题记中写道“城内用折法,城外取容”,即“内折外容”之法。也就是说城市部分按照比例尺精准绘制,城外二十余公里处的大尺度山水环境则不按比例绘制,仅取其意象,以在有限图幅内明确表达出城与山水的关系。

      与之类似,清康熙河南《郏县志》中收录的“郏县城市总图”,亦将城池内、外事物按不同的比例与方式绘制于同一图面之中,实现了将城外“去城远者五六十里,近者二三十里”的南北诸山等各环境要素揽于城周,以达“若远若近,可以坐而得其彷佛于几席之内也”的整体空间景象。

山水

  传统规划智慧中的重要启示

  01. 对于城市中建筑高度的控制就要从更大的范围来认识,更加重视历史上与大尺度环境有内在关联的一些关键地段和关键建筑,并采用“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态度,提振城市历史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02. 新的城市规划设计需要突破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从“城市-大尺度山水环境”的整体格局入手,寻找城市与大尺度山水环境的契合点和关键地段,在城市空间向周边山水环境大规模覆盖前,优先完成对范围内各类历史空间脉络痕迹的发掘和关键地段的控制,以提供适宜的空间管制及发展引导。

  03. 可借鉴中国古代城市图中“内折外容”等表达方法的经验,在现代规划设计成果输出层面进行适当的创新。既可增设一张新图表达城市与大尺度山水环境的关系,亦可在现行规划图表达基础上将大尺度自然山水环境的信息标注于该图之上,进而通过图式创新促进规划者和管理者对城市与大尺度山水关系的重视。

文/王树声, 李小龙, 严少飞

本文来自《科学通报》

上一篇:紫砂本不语, 科学自有声
下一篇:漫话“人工智能”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