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81227_32570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青年科学》

《青年科学》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2:00

《青年科学》杂志创办于1980年,是沈阳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曾连续两届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百种重点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动物震前行为异常探秘

2008-12-27 21:54:09

  恐惧从何而来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是由海床大地震造成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超过25万人在灾难中丧生。伤亡如此惨重,全球为之震惊。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听到一些前所未闻的神秘故事。一些动物管理员称,就在海啸发生前几个小时,印度南岸的一些小红鹳突然无缘无故地逃进了安全的森林;而一座泰国村庄里的水牛则狂奔上山。灾区各地不断传出类似的故事,人类尸横遍野,动物却得以幸存,普通民众和科学家们都大惑不解。难道这些只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

  在现代世界,我们人类无需依靠强大的感知能力就能生存。但在竞争激烈的动物界,拥有特殊的感应能力是生存的关键。鲨鱼能闻出水中百万分之一的血腥味,猫头鹰能听见1英里外老鼠的脚步声,有些狗拥有比人类灵敏千倍的嗅觉。科学家指出,乌翅真鲨能察觉暴风雨前的气压变化,气压降低时就离开岸边,游向深水区。

  是不是因为人类有限的感知能力,使我们无法感知即将来临的自然灾难?动物是否能与地球进行秘密对话?它们听到了哪些我们察觉不到的信息?

  大象能感知次声信号

  在声音的频谱中,人类的耳朵只能听到有限的信号,如果波长的震动频率低于每秒20~30次,那么对于人耳来说,这种声波已经过长,无法察觉了。这个人类听觉的限制是我们迈入神秘次声世界的一道门坎。

  次声是一种很神奇的声音,它的波长比其他频率的声音更宽,如果碰上某个物体,例如一棵大树,它的波长比树还宽,因此能绕过那棵树,不会出现折射或被吸收。

  地球正是以低于人类听觉下限的次声发出自己的信息的:火山喷发的声音、板块推挤的声音、还有陨石撞击地球的声音。动物们能够听到这些躁动声吗?它们知道其中的含意吗?

  过去13年间,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凯特琳·奥康纳·罗德威尔博士经常来到纳米比亚位置偏远的埃托沙国家公园。她希望通过对野象行为的记录与观察,深入了解它们神秘的沟通能力。凯特琳认为,象群将极为敏感的象鼻放在地面,就能感觉到远处地震传来的震动。大象拥有从地面探测地震次声的惊人能力。

  凯特琳认为,它们是在通过低频信号进行远距离沟通。甚至有迹象表明,它们能够感觉到几百英里外的雷暴闪电。如果大象不但能用次声互相呼叫,还可以探测到远处微弱的次声信号,那么,它们就很有可能听到地球发出的那些躁动声。在加州北部的奥克兰动物园,凯特琳的小组对大象唐娜进行了实验,以便确认大象对震动的敏感度。他们要模拟海啸和地震的震动量,看它能不能准确感知到那样的震动。研究人员研制了一块次声震动板,然后让唐娜站上去,缆线会将经过校验的次声震动传送到板上,受过训练的大象将“指出”是否感觉到了次声信号。如果凯特琳的实验取得成功,将有助于判断像唐娜这样的大象能在距离震中多远的距离感知到海啸的前兆。

  实验的结果令人吃惊,唐娜就连极其微弱的次声信号都能感受到,它的成功率几乎达到90%。实验中,震动越弱,唐娜反而越敏感。凯特琳认为,它能感觉到的震动越弱,就表示它的同类能够从更远的距离感觉到海啸或地震的震动。

  逃跑并非动物的特定行为

  动物的确能够感觉到次声波,那么,它们是否真的会逃离次声波?马萨诸塞州的生物学家比尔·巴克洛想了解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的乔贝河中生活的河马对次声的反应。

  比尔发现,河马的叫声是从鼻孔发出的,它们的鼻孔里有瓣膜,声音从鼻孔呼出,而不是嘴巴。这是一种威胁式的次声呼叫,这种叫声的频率很低,可以传得很远。一般是一头公河马叫给其他公河马听的,是要用这种低频叫声威吓它们。如果动物使用次声传递威胁与警告,这一事实是否有助于解释它们对地震或海啸等其他来源的次声所作的反应?

  比尔相信,河马或其他动物不太可能进化出逃离海啸的特定行为,它们经常会听到地震发出的低频音,或许是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低沉重音使它们产生了恐惧感,只想离这些声音稍远一点。这也算是一种附带的好处吧,它们并不懂得要逃离海啸,但它们对次声有反应,这是为了进行沟通而进化出的行为。河马只是众多动物中的一种,它们似乎都拥有一种神秘的沟通方式,不仅是与同类,还能与地球对话。我们越是深入探索这一神秘领域,就越能了解这一点:这些秘密信号是动物们的专属,人类根本无法聆听。

上一篇:气候万变 健康不变
下一篇:美容新词典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