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1222_66796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开博时间:2017-09-29 13:54:00

《世界遗产》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图文并茂对全球世界遗产事务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走进良渚古文明

2017-12-22 14:06:00

 

a

良渚“神徽”像

位于杭州北郊余杭区境内的良渚遗址遗存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华文明国家起源的基本特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提供了较完整、重要的考古学物证。

囿于考古发掘的规模,良渚古城遗址的许多内涵和细节,虽尚未得到完整、清晰的揭示与呈现,但它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系列遗址、体现用玉制度的精湛极致的良渚玉器等4类主要人工遗存,共同揭示出公元前33002300年间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了复杂的社会分工、阶层分化与城市文明、并拥有着统一信仰、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等特征的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的中心所在。2012年良渚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再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是继1994年和2006年之后第三次被列入名单。

 

《良渚文明》摄影/王洪坤

良渚遗址档案

良渚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6次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国际考古界选入“20112012世界10项考古新发现”。良渚遗址保护区面积42平方公里,保护规划区划111平方公里;内城3平方公里,外廓城8平方公里(含内城),包含外围水利系统100平方公里。

良渚古城

 

环太湖地区共发现约600处良渚文化遗址,良渚古城是其中最大的聚落中心及唯一一座城址,因而可视为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它与古埃及同时期建成,无论规模和内涵,在世界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

 

瑶山1987年揭示的祭坛顶面遗迹

良渚古城坐落于天目山余脉之间,以山为廓,古城腹地广阔,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便利的交通条件。良渚古城核心区分三重,中心的莫角山宫殿区,其外环绕着城墙和外城,古城北部及西北部分布着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瑶山祭坛(与天文观象测年有关)。良渚古城相关建筑均为人工筑成,工程浩大。据初步估算,整个工程土石方总量达1005万立方米,假设每3个劳动力每天可以完成1立方米的工程量,需要1万人持续工作8年时间才能完成,这不是一个原始部落所能做到的事,证明了当时已产生了国家形态,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组织能力。

良渚神徽符号

1986年清理出土11座良渚高等级墓葬,出土大量玉器,总数不少于7000件。它以代表性玉器“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展现了这一区域性早期国家为强化统治能力而形成的统一信仰,并以其器形对其后中国诸多区域性复杂社会产生了广泛的传播与影响。

 

玉璜

这一权力与信仰中心拥有世界同期罕见的大型水利系统,以及互为关联的、独具特色的“水城”规划特色与建造技术,是良渚先民为生存发展进行利用和改造湿地环境的杰出范例,代表了东亚地区在早期国家阶段开发河网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能力。它在城市遗址的平面布局上呈现出一种明显设计的、特别规整的空间形式,借助空间布局与建筑形象的规划与设计,进一步凸显权力与信仰中心的象征意义,包括在城市功能区的分级与布局上强调社会阶层的分级,以中心建筑的高耸与宏伟标示统治权力的正统,揭示出东亚地区早期国家的城市规划特征。

 

玉牌饰

世界权威考古学家、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科林·伦福儒教授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水与良渚文明

近年来经过调查和发掘,已确认在良渚古城西北部存在一个大范围的水利系统,目前已发现11条水坝遗址,可分为南北两组坝群,分别构成前后两道防护体系。它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地理边界,与良渚古城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古城的安全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防洪、蓄水、水运、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秋坞-石坞-蜜蜂弄坝体现状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它见证了良渚时期较为科学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强有力的社会组织能力,也改写了中国与世界的水利史。这一水利系统在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结构设计等规划和工程技术方面,体现了中国早期城市与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能力及其科学性。 

现场

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良渚古城发现十年新闻发布会

 

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20171212日至14日,“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良渚举行。本次会议以“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为主题,围绕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重大价值,共同探讨良渚遗址大研究、大保护的方法路径,进一步提升良渚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次会议由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余杭区政府主办,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支持。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墨西哥、以色列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近30位世界知名考古专家参加会议(含7位各国科学院院士)。

研讨会上,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致辞,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介绍了良渚遗址的保护情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海大学相关科研负责人相继介绍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考古情况、水利工程学术研究情况,国际考古学家结合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纷纷展开“水资源管理与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的学术研讨。

这次学术研讨是一场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对话与交流,通过世界考古专家们思想火花的碰撞、学术观点的交融,将为进一步完善良渚遗址特别是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的价值阐释和保护展示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新借鉴。随着会议的圆满落幕,在世界考古学界,“良渚声音”得到进一步“放大”,良渚遗址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了国际考古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中国政府在良渚遗址遗产保护中的成就得到了与会国际专家的赞赏。

同期举行的“良渚古城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良渚遗址保护情况和近年来良渚古城考古研究成果。

 

发布会现场

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改写了中国历史,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劲的考古学证据。全国统编中学《历史》教科书已经将良渚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源头,以整整一页的篇幅进行表述(整本《历史》课本才99页),世界权威《考古学》也将同步改写。目前良渚遗址公园已列入首批(全国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国家文物局在全国总结推广。良渚遗址80多年的考古研究证明: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上一篇:在埃及也能用上越窑青瓷,它们从哪里来?又去往何处?
下一篇:非遗故事 | 刘团结:从普通工人到酱油古法酿造技艺传承人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