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928_87565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开博时间:2017-09-29 13:54:00

《世界遗产》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图文并茂对全球世界遗产事务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人物】谢凝高——踏遍青山人未老,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8-09-28 14:36:00

当谢凝高教授得知杂志希望对他做人物专访,第一句话便是“我有那么多可写的东西吗?”在北京大学一所普通的教师公寓里,一张巨大的台案占据了大半个简朴的客厅,台案之上摆放着笔墨,门厅上悬一幅“山海之堂”题字,浓缩着谢教授与自然山水的不解之缘,我们的话题自然也就从山水打开……

情系山水——与风景遗产结缘

谢凝高出生在浙江温岭桐山,西距雁荡山只有20公里的路程。“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有‘远足’的课程,也就是现在说的徒步旅行。上了中学后更有机会跟着美术老师步行去雁荡山写生画画。”“远足”让谢凝高从小置身于家乡壮丽的山水之中,从那时起谢凝高心中便萌生了“走遍天下名山,画下壮丽山河”的理想。

1955年谢凝高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1958年开始参与国家长江流域水运网的规划和后来的西线南水北调工业布局综合考察,1964年,谢凝高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那个没钱买相机的年代,素描对于地理学研究者来说,不仅是学美术,更是记录地形地貌的重要手段。他的学生、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陈耀华回忆起和谢老师一起在黄山考察,多数学生从山顶走下来已是气喘吁吁,唯谢老师不但气定神闲,而且还完成了数十张精细的素描作品。

20世纪80年代初,谢凝高的研究重点转向风景科学。当时他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风景美的探讨》的文章,阐述了对风景的理解,得到许多专家的支持,由此他对风景学从“业余爱好”转入了专业研究。

↑谢凝高教授素描写生:泰山南天门

1982年我国建立了国家风景名胜区建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风景名胜该如何保护,如何处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1984年谢凝高创建了风景研究室,数十年来主持的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项目达20多项。

以建设部重点课题《泰山风景名胜资源综合考察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研究》为例,谢凝高组织研究室16个学科的专家学者,从风景、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建筑、园林、历史、美学、书法艺术、管理制度等多学科对泰山进行综合考察,充分论证了泰山在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美学等方面的价值,是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景遗产。该研究开创了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的先河,获得建设部198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这一研究成果,1987年,泰山作为中国第一批,同时也是世界第一例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水探美——“现代徐霞客”的探索之路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谢凝高考察了全国200多座名山大川,足迹踏遍全国大部分的风景名胜区,他以对自然山水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所取得的成就,被同行誉为“现代徐霞客”。

↑谢凝高教授素描写生:黄山始信峰

谢凝高在其早期专著《中国的名山》《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中,对中国风景发展的历史演变做了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功能的转变上,对当代风景区的精神文化功能和性质做出了清晰的定位。

谢凝高对山水审美有着独到的理解。他将山水审美由浅入深的相互关系分为三个层次:悦形、逸情、畅神。山水审美是一条“通幽曲径”,好像游山览景的登山道一样,步步登高,移步换景,一路风光,最后到达最佳的境界。

对于景区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在《试论因山就势》一文中,谢凝高详细例举了“因山就势”原则在山麓、山坡、山谷、山顶及游览服务基地等11处不同地貌部位的运用及景观特色。

1998年,在阿姆斯特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全球战略专家研讨会上,谢凝高做了题为《中国的名山——自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的报告。谢凝高回忆说,“当时我以泰山为例,讲了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寺庙、步道等建筑如何巧妙地与环境融为一体,用老百姓的话讲,房子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报告中所阐述的中国名山是人与自然精神文化综合体的观点,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表示,在评价自然遗产时要注意它们的“精神文化”意义方面,中国代表的报告做了很好的说明,是对修改方案的有力支持。

此次参会使谢凝高产生了一个想法——建立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这一想法得到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北大的支持,在教育部的批准下,风景研究室扩建成为跨院系的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研究机构,如今已是世界遗产研究和申遗的交流平台。

山水精神——为遗产保护谏言不弃

他常常告诫学生,风景科学工作者不仅要理性地研究风景区的客观规律,还要培养和传承中华山水精神,只有“入景、入情、入理、入化,方能使心灵与自然山水科学地融为一体”。凭借这种责任感,谢凝高对风景遗产爱之深、护之切。对于近年来包括国家风景名胜区在内的有些遗产地因旅游开发不当导致保护对象遭到破坏,甚至出现自然资源严重退化的现象,谢凝高总是直言相告,尽管有时会陷入尴尬境地。

对泰山保护规划付出极大心血的谢凝高,对泰山修建索道一直持反对意见。

↑谢凝高教授素描写生:恒山悬空寺

1992年6月7日《文汇报》刊发了他的《泰山不能再建索道了》一文,详尽分析修索道是“利小而弊大”。“所谓利,就是方便了不愿登山和不能登山及坐缆车玩的人,而索道的经营者获得了大利。”说到弊,谢凝高至今愤然,“仅构筑南天门一站,就破坏了一万九千平方米的山体” ,他称,“这是泰山‘额头’上的一道‘伤疤’,是泰山有史以来对景观最大的破坏。”从旅游经济角度看,“索道快速交通改变了游客的游时结构,原本二三天的游程,现在缩短为一日、半日游,减少了游人在泰安的停留时间,索道经营者得利了,但泰安总体收入减少了。”“人类失去了完美的泰山自然文化景观,这是任何经济利益和部分游人的‘方便’所无法弥补的。”

此文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文章还因此获得《文汇报》旅游征文比赛的特等奖,郑孝燮、罗哲文等遗产专家也纷纷发文支持,然而最终还是未能阻止泰山索道的修建。

国家应该尽快成立国家遗产管理局来直接管理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这是谢凝高及许多遗产研究者呼吁多年的建议。“如今风景区管理机构不健全,权威不大,局限很大,这是各种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关键症结。”谢凝高研究了大量国外国家公园的管理机制,发现国家公园由国家统一来管理在国际上早已普遍。

无论立法还是管理机制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未果,谢凝高感叹到,是到了决策者果断做出决定的时候了。

谢凝高今年正逢八十高寿,学生们赠他一副寿联:“踏遍青山人未老,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对谢老一生精神追求的写照。

“任何与风景相关的学科及其决策者,如果心中有了中华山水精神,掌握了现代风景区的科学知识,就不会为分割仅占国土1%的国宝而毁景牟利,制造种种‘开发’‘依据’。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人,理当关注、保护国家和人类瑰宝——自然、自然文化遗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谢凝高(2008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发言)

本文来自《世界遗产》

上一篇:【声音】建立人文与自然并重的国家公园体系
下一篇:黄河三角洲——鸟类的“国际机场”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