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1022_88581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开博时间:2017-09-29 13:54:00

《世界遗产》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图文并茂对全球世界遗产事务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声音】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与公众间架设跨时空桥梁

2018-10-22 15:19:00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程,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璀璨夺目的文化古迹,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如群星闪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被岁月的尘埃逐渐掩埋,逐渐变得晦涩难懂。一直以来文化遗产界的学者专家们前赴后继,不断努力,试图将破碎的历史密码进行破译,但是因为领域的局限和行业的壁垒,始终无法让公众得以知晓详解,更难以进行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数字圆明园

近年来,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里,许多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都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努力。例如在对档案资料信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复原圆明园,建立数据库,并研发了移动终端APP等。再如今年正式运行的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利用多年积累的数字资源向观众展示敦煌,引导观众理解敦煌的文化、艺术价值,并切实起到了辅助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无论是数字圆明园,还是数字敦煌,都是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成功尝试。

↑数字敦煌

我理解的数字化,是在物与人、人与人、历史与现代,甚至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数字化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经过解读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蕴含着科研人员大量的“翻译”工作。

故宫博物院不但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宫殿建筑群,而且拥有180多万件套珍贵的文物,它们所共同承载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这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密码信息,包括制作工艺、产地、作者、收藏者、历史背景等,都需要我们一一地去翻译。为此,故宫博物院去年成立了故宫研究院和故宫学院,在慈宁宫、南三所等地新发现了一系列考古遗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去解密的范围在进一步扩大。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文物都非常脆弱,无法长时间或近距离地展现给公众。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数字科技等现代化手段,将已经消失或者尚存的珍贵历史信息传递给公众,是故宫博物院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工作。

↑故宫官方出品"紫禁城祥瑞"

在拥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平台方面,构建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互动的发展理念是新时期对于博物馆的要求。今天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已经不再是单向直线式的传播,而是多级互动式的传播。这就要求博物馆从人们的现实文化需求出发,注重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大众化,增加互动与沟通,完善人性化的服务设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进步,故宫博物院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方面,文保科技部门的专家通过三维激光测量技术,使隐藏在文物表面纹理下的或者易被肉眼忽视的细节信息显露无疑。故宫每天有60多名专业人员用高清晰的摄像和专业设备在揭示文物的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

另一方面,从事数字化的专业人员把专家学者从档案、场景、遗址中翻译出来的成果进行二次翻译,利用最时尚的技术、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公众。比如故宫最近研发了雍正十二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等APP产品,这些对历史文化的翻译成果受到了公众的认可。历史正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一步步地接近公众,走入家庭。

只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开始更加关注故宫所具有的深层次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故宫博物院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力量才能够进一步凸显。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来辅助遗址考古发掘,辅助古建筑勘察测绘,辅助文物场所的科技保护和展示,才能真正把新技术、新媒体与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为一体。

本文来自《世界遗产》

上一篇:【申遗】古蜀文明遗址:天府的第一缕晨光
下一篇:鄱阳湖——中华大地之肾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