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博览》

《世界博览》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世界博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创刊于1984年,曾伴随跨世纪的一代少年、青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名字为众多的中国人所熟悉。

文章数
分享到:

目睹切尔诺贝利死亡区

2014-11-06 16:14:21

28年后 灾难仍继续

目睹切尔诺贝利死亡区

█ 文:周晓沛(曾任中国驻乌克兰大使)

 

198642612344秒,就是眼前这座电站综合体另一端的4号机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

 

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我曾随同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基辅,商谈有关两国建交事宜。7年后,我被任命为中国驻乌克兰特命全权大使。

2000年初的一个星期天,乌克兰外交部组织基辅外交使节参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据介绍,这是多年来首次安排这样的活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团,巴不得能有机会亲眼去见证一下历史。

 

进入“死亡区”

28日清晨,我们乘坐一辆大巴向基辅以北的方向驶去,切尔诺贝利离基辅的直线距离只有90多公里。大约过了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一个有武装卫兵把手的检查站。陪同人员介绍,1986年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政府作出决定,以切尔诺贝利为中心,将方圆30公里的区域划为“核隔离区”,亦即所谓的“死亡区”。周围筑起两米多高的铁丝网,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入内。

进入“死亡区”后的第一感觉是,这儿并不像原先听说的那样可怕,路旁的草木依然茂盛,并未发现畸形的动植物。据说,两年前17匹蒙古野马找到了这块没有人烟的地带,并在这里繁衍后代。隔离区内目前有400多种动物,包括280种禽类和50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在远处,居然还有一些稀稀拉拉的民宅和耕地。经询问,虽然政府严令当地居民疏散外迁并予以妥善安置,但一些老人不习惯易地生活,又陆续回迁,目前大约住着200来户土著居民。

临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时,又经过了一道岗哨的严格检查。与此前不同的是,这儿多了点人气,可以见到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按照指定路线,我们先去参观当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人员居住的普里皮亚季城。这个小城离核电站不到5公里,原有5万居民。基辅的一位作家的书中这样写道: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普里皮亚季城生活、娱乐设施齐全,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城市”。然而,它也是世界上“最短命的城市”。如今,普里皮亚季城成了一座再也不能复生的“死城”。在进入小城之前,陪同人员就交代,要把所有玻璃窗关严,任何人不得开门下车,车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当汽车缓缓地开进一片杳无人烟的街区时,我们被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惊呆了:街道两旁的商店、旅馆空空荡荡,职工宿舍破烂不堪,幼儿园、文化宫一片狼藉,废品、垃圾堆积如山,被遗弃的公共汽车还敞着车门停在路边,废墟四周死一般寂静。突然,一阵寒风刮起,从阴森森的断壁残垣内传出嘎吱嘎吱的碰撞声,令人毛骨悚然。

没过多久,我们来到了由一座办公楼和四个核电机组联为一体的乳白色建筑群前。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核能史最惨痛的灾难

主楼前屹立着一座列宁雕像,楼门上方依旧保留着前苏联国徽,一块铜制门匾上刻有“苏联原子能部切尔诺贝利列宁核电站”字样。这里的一切仿佛又回到了14年前的情景:198642612344秒,就是眼前这座电站综合体另一端的4号机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反应堆内的8吨多外放射性物质外泄,给核电站附近的员工和居民,给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灾难,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

据统计,欧洲地区遭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的区域达20万平方公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遭污染土地约14.5万平方公里,受灾人数为650多万。核辐射直接导致27万人罹患癌症,其中9.3万人很快死亡。参加救灾的60多万人中,有7000人在5年内相继死亡,其中包括一些核科学家和核工作者。因核灾难而致死人数总计约50万。

核电站的总经理在门口迎接我们,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现有职工5000多人,居住在离切尔诺贝利50公里的新城——斯拉乌季奇市。电站始建于1970年,共有4座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石墨型核反应堆,是前苏联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1号、2号、3号、4号机组分别于1977年、1978年、1983年、1984年并网发电。没想到,最新的4号机组检修时会出事故,爆炸引发的大火浓烟整整持续了10天。当时十万火急,消防人员根本无法靠近,只能派直升机从高空向燃烧中的核反应堆抛投沙袋、水泥和钢筋,以便构筑一个厚达几米的保护罩,形成封盖反应堆的“石棺”。

19864号机组发生事故后,因乌克兰供电紧张,其它三个机组不得不冒着极大安全危险继续运作。2号机组1991年又发生火灾事故,此后一直处于非工作状态;1号机组运行到1996年关闭;3号机组按计划应于2000年年底关闭,可经几次检修后仍在运行。迄今,专家们对“石棺”内残留的核燃料状况知之甚少,估计可能还有100吨左右。在雨水的长期侵蚀下,“石棺”已出现裂缝,其顶板有坍塌的危险。而且核燃料也会发生某种自然反应,因此彻底改造“石棺”成了最紧迫的难题。

听了电站负责人的介绍,使节们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大家未提任何问题,都默默地跟在主人后面,参观了展厅中的核电站模型和3号机组控制室。自4号机组发生事故后,与3号机组相邻并连接字一起的通道已被封堵。我们顺着一条长廊返回主楼的门口,坐上汽车前往参观4号机组。

 

29652

2011年,乌克兰民众纪念切尔诺贝利事故25周年。

 

令世人惊愕的“石棺”

不一会儿,一座造型奇特的巨大灰色建筑体呈现在我们眼前。四周有围墙和铁丝网,戒备森严,一眼便能看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石棺”。 “石棺”高75米,宽110米,长160米,里面掩埋的是就是4号机组核反应堆。为扑灭反应堆爆炸而引起的熊熊烈火,政府动用了军队和直升机。抢救人员当时毫不知情,身上没有任何防护设备。经过200多个昼夜奋战,投入5000多吨钢材,浇注了36万吨混凝土,才筑起这座“石棺”。

紧挨着围墙处有一个专门为进出禁区而建起的二层小楼,楼上设有观察“石棺”的瞭望台。据介绍,来这里参观的代表团一般都是到瞭望台上看一眼或拍一张照片即匆匆离去。因为“石棺”周围有核辐射,通常不安排到实地参观。在陪同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在更衣室换上洁白的衬衣、衬裤、线袜和工作服,穿上黑色棉外套和高筒套鞋,并戴上防毒口罩、白帽、手套和头盔。最后还发给我们每人一支放射性剂量测试笔。

一踏进潮湿昏暗的控制室,我仿佛一下子就屏住了呼吸。与刚才参观3号机组时看到的宽敞明亮的控制室大厅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密仪表的景象有着天壤之别:控制台上密密麻麻的仪表都已拆得七零八落,残存的设备也尽是锈迹斑斑,油漆剥落的墙壁上还隐约可见抢险人员签名留念的字迹。可能是担心掉队,谁也没顾得上细看,只觉得一股股阴冷的潮气迎面袭来,只听见一阵阵急促的脚步声在耳边响起。我们在里面总共也没呆上几分钟,但似觉过了好长时间。

参观结束后,电站人员认真查看了我们身上携带的测试笔,并告知一切正常,所受的辐射量只相当于在医院进行一次X光透视检查。大家脸上的紧张神情也都随之烟消云散了,但围绕那场核灾难的重重迷雾阴霾却还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上一篇:有趣的细节 关于澳大利亚:你一定要懂的13件事
下一篇:揭秘国外社交网络僵尸粉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