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91215_32754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生命世界》

《生命世界》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7:00

《生命世界》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于2004年4月创刊。《生命世界》杂志依托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雄厚资源,集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作者队伍,以认真严谨的编辑态度确保稿件的质量及科学性,并以生动准确的语言、精心的版式设计及精美的印刷品质确保阅读的舒适与愉快,希望为关注生命、热爱自然的读者构建一个精神家园。

文章数
分享到:

五福迎春说梅花

2009-12-15 09:49:22

  “数点梅花添雅兴,一声爆竹庆新春”,进入正月,当一张张喜庆吉祥的春联又贴上千家万户的门楣时,梅花也将在新年的瑞雪中悄然盛开。正所谓“梅开五福,竹报三多”,古老的野生梅花,花开五瓣,被人们予以五福的涵义,即《尚书·洪范》中提到的:长寿,富足,健康,宽厚,善始善终。

  疏朗俊逸之形

  翻开《诗经》,可以发现不少带“梅”字的诗句:《召南·有梅》中有“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陈风·墓门》中有:“墓门有梅,有萃止”,《曹风·鸠》也有:“鸠在桑,其子在梅”。科学考证表明,这些“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梅花,它来自植物世界中最美的家族——蔷薇科李属,与同属的桃、李、杏、樱皆为著名的观花落叶小乔木。

  梅与桃、杏的亲缘关系很近,不仅可互为砧木进行嫁接,外型上也容易混淆。宋代诗人石延年的咏梅名句“认桃无绿叶,辨杏有新枝”,极精辟地指出了辨析梅、杏、桃三者的要点:区别梅花与桃花要看叶形——梅叶广,卵形,而桃叶长,披针形;区别梅花与杏花则要看小枝——杏的一年生小枝为红褐色,而梅的一年生小枝为青绿色。此外,从严格的植物学分类角度讲,梅核上独有的密密麻麻的小凹点,乃是其最具典型性的属间分类特征,也可作为区分的依据。

  梅花流传至今,经过人们的不断繁育,到现在已经是品种繁茂了。从用途来说,主要分为两种,一为花梅,一为果梅。花梅以观赏为目的,已经有300多个品种,而且还在不断创新中,花瓣也不再局限于原始的五瓣了。在诸多品种中,以宫粉型梅最为普遍,玉蝶型别有风韵,绿萼型香味最浓,尤以成都的“金钱绿萼”为好。

  梅花的花朵寒冬开放,春暖凋谢。每年6月底至7月初,梅花开始花芽的形态分化,90天后便可在一年生枝条的叶腋间形成大量花芽。经历落叶后秋冬时节的低温刺激后,梅花开始对气温的变化特别敏感,一般当旬平均气温达到6℃~7℃时即可开花。开花时如遇到一定程度的冰雪与低温,梅花也能忍受,一旦天气转晴,又能继续开放。

  西汉初年,正是带着如此罕见的特质,梅花现身于皇家园林。汉刘歆撰写的《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梅七:朱梅、紫叶梅、紫华梅、同心梅、丽枝梅、燕梅、猴梅”。杨雄的《蜀都赋》中也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的描述。由于此时的梅花多属江梅、宫粉两型,花色以白、淡粉红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热衷于在宅邸旁模山范水,植树筑园;同时,自然美鉴赏意识蓬勃发展,许多以往只以实用性著称的植物,迎来了人们审美欣赏的目光,焕发出崭新的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梅花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知音”:南朝大诗人鲍照首先发现了梅花不惧严寒,开花独早的特质,他在《梅花落》诗中写到:“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头一次明确赞赏了梅花傲雪凌霜的特质。另一位南朝诗人何逊堪称最早的“梅痴”,他不仅为赏故园之梅而辞去外地的官职,且已能用成熟的五言诗将梅花的绰约风姿刻画得淋漓尽致:“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之后的唐、五代时期,我国气候正处在适宜梅花生长的所谓“第三温暖期”。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祯考证,在隋唐时代,国都长安还可以见到梅花,当时皇宫和南郊的曲池都种有梅花。


“青梅煮酒论英雄”,当代画家李安生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由自然环境进入人工栽培环境的驯化过程中,梅花出现了一些颇为奇特的现象,曾引发过古人种种离奇的猜想。比如梅花在农历正月正常开花后,又在农历八月或九月,甚至十月零星开出“二度梅”的现象。古人曾为此编织出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现代植物生理学已经针对这一现象给出了真正的解释:梅花的正常落叶期在秋冬季,在此之前,严重的病虫害或干旱等环境因子很容易引起梅树提早落叶,落叶后的梅花若再遇到干旱,枝条上就会有少量花芽迅速萌发,以至开花。因此,“梅开二度”只是梅花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一种不得已的生理表现,并非是传说中的某种“吉兆”。

  生津解渴之实

  197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一具铜鼎,鼎中便有一枚业已碳化了的梅核,经测定,其距今已有3200多年的历史。而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中找到的碳化梅核,更将华夏先祖们利用梅果的历史向前推进至公元前5000年左右,也就是说,早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华夏先民们便已经开始大量采集、应用梅果了。

  果梅花较小,可分青梅、白梅、花梅、乌梅等。台湾地区梅花分布以嘉义县梅山乡梅花最著名,南投县栽植之梅树,以采摘青梅,制成各类梅子畅销各地。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尚书》中载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讲的是殷高宗武丁(约公元前1250年)称赞他的宰相傅说:阁下对国家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一样。武丁是商朝著名的圣君,傅说则是上古时代的名臣,他们君臣相得益彰的故事在《史记》、《离骚》、《庄子》等书中均有记载。武丁以梅比喻傅说,足可见梅果对人们的重要。梅果已是当时人们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相当于我们今天所用的醋。

  时至今日,云南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仍旧沿袭着以梅代醋的古风。下关、洱源一带的白族、纳西族农民,常在“赶街子”时成背篓地买卖野生梅子。购买者或用青梅炖肉、煨鸡,或将其制成白梅、乌梅。白梅可调羹,乌梅可入药,均具有敛肺涩肠,杀虫生津的功能,且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要说历史上梅子的应用,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三国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了。一边是青涩的梅子,一边是滚烫的烈酒。二者的结合给味觉带来的奇妙化学反应,也许正如曹操和刘备之间那场谈论一般令人百般回味。如今,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青梅煮酒的英姿豪气却留了下来,在华夏大地间久久回荡。

  梅花傲雪的清姿神韵,让它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梅花形成的文化,怕是早已胜过梅花本身,成为了文化长河中灿烂的一枝风景。对于自小就知道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熟知“望梅止渴”、“青梅煮酒”、“踏雪寻梅”等词语的我们,梅花怕是早已修得神形兼备,扎根在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中了。

上一篇:儿童强迫症
下一篇:浅谈花粉食用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