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710_919216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请注意!“无毒”中药也非绝对安全

2019-07-10 00:45:00

  中药是什么?

  最经典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应该是教科书里提到的: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占大多数,为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并提出药物之“有毒”、“无毒”之分。对用药“有毒无毒,斟酌其宜”,要知道哪些药物有毒,哪些药物无毒,然后再根据临证实际情况斟酌用药。

  正如《素问·五常证大论》所说:“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并指出:“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之十,取去为度。”说的是,用有毒药物治疗,先从小剂量开始,病去则中止用药,如病未去,再逐渐加大剂量,以治愈为度。自此以后,所有的本草专著始对有毒的药物进行标记。

  在浩瀚的中药品种中,除了标注为有大毒、小毒外,绝大多数中药并未标明其有毒,通常认为是无毒药。有的人认为,无毒中药就是“天然的”,绝对安全的,可以放心服用。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当然,一些药食两用的中药,如生姜、大枣、赤小豆、蜂蜜等一类中药,实践证明其一般情况下确实不具备毒副作用,可以作为食疗的食材长期服用。然而这类中药毕竟是少数的。

  大部分中药都有偏性,所谓“是药三分毒”指的就是药物的作用偏性,也是药物的特性。《类经》载:“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人之所以生病,都是因为阴阳有偏,治疗就是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纠正人体失衡的阴阳偏性状态。

  一些毒性较为剧烈的中药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蝎子、马钱子、生附子、蟾酥等含有剧烈毒性成分的药物,其应用稍有不慎,即可引起中毒甚至导致人体死亡。所以加强了毒性中药的管理,有一套严格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然而,绝大多数无毒中药中存在的化学物质成分,其对人体产生的药理作用和可能造成的机体损害,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比如90年代初,欧洲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一批健康女性出现肾炎,而且迅速进展为肾衰竭。经过大量调查,发现了这些女性的共同点就是她们都服用了一种含有“马兜铃酸”的“感冒药”。这种马兜铃酸就是一种植物次生代谢物,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马兜铃属植物中,仅在我国就有30多种中药材含有马兜铃酸,如广防己、青木香、关木通、朱砂莲、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等,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青果止嗽丸、京制止嗽痰喘丸、止嗽化痰颗粒、复方蛇胆川贝散等。马兜铃酸是一种强致癌物,会导致肾小管功能丧失,引发了严重的肾病反应,最终可导致肾衰竭。

  还有一种传统补益肝肾的中药何首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何首乌所含为蒽醌衍生物大黄酚对身体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主要体现在肝脏损害,表现有: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尿黄、目黄、皮肤黄染、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等,但总体来看所致肝损伤病例一般属轻、中度,多呈可逆性。停药、对症治疗后,预后多较好,但也有严重肝损伤的个案病例报告。同时还会刺激肠道使其充血。这些损害多与何首乌的炮制不当、用药剂量过大,或长时间服用有关,也有个体差异和家族遗传等因素。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曾提示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等可能会增加这种风险。

  除此之外,许多中药尽管是无毒的,但是偏性很强,即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会对人体的生理以及生化代谢产生明显的作用,正常人和病症不符的人群,短期内应用或许并无大碍,然而长期服用,就可能会产生多种毒副作用。如常用清热解毒药黄连,尽管典籍中并没有记载其有毒,可是作为一味具有大苦大寒偏性的清热燥湿药,只可暂用,不宜久服。否则由于过于苦寒,多用会败坏脾胃,贻害无穷;鹿茸具有壮元阳、补气血、强筋骨的功效,有显著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然而其同时会对人体的其它系统产生复杂的兴奋刺激作用,初次服用过量,将会导致流鼻血等副作用;淫羊藿含有皂苷类成分,服用后可以兴奋人体性腺、肾上腺等系统,产生明显的机体功能亢进作用,长期服用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殖系统产生了一定的损害作用。

  还有甘草、人参在典籍中均记载为无毒,然而其并非就是绝对安全的。甘草具有益气补中、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功效,是最常用的一味药,被誉为“百搭之王”,有“国老”之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甘草酸,即甘草甜素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虽对药物中毒、食物中毒及某些细菌素素有一定解毒作用,能促进水、钠潴溜和排钾增加,但长期大量应用甘草,会出现水肿、血压增高、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症。自古以来,古籍上就有肾病慎用甘草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灵枢·五味》篇提出:“肾病禁甘。”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宗此训,创制温补肾阳的“肾气丸”即不含甘草,后世医家据此而衍化的肾病诸方,如济生肾气丸、右归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都未用甘草。说明“肾病慎用甘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又如人参是一味补益的中药,有良好的补益作用,它能抗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兴奋,又有抑制作用;对脂肪、糖的代谢、对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有促进作用;能促进肝细胞、骨髓细胞和神经纤维的生长,使偏低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升高;增进性功能等。一般来说人参无毒,但并不意味着人参的使用有百利而无一弊。有些年轻人自认为平日工作太忙亏待了自己的身体,还有一些中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虚弱,在不明自己体质不知虚实的情况下,大量或少量的进补人参,结果适得其反,不仅身体没有变好,反而出现了身体不适、流鼻血、失眠等症状,也就是所谓的"人参滥用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伴神经过敏、失眠、皮疹和腹泻,甚至出现兴奋和不安定。对人参较敏感者大剂量服用,还会出现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出血,胃肠道及脑出血。人参使用不当,还会产生助火、做饱、恋邪等副作用。阴虚火盛者使用以后可出现便秘、鼻衄。人参虽可益气健脾,提高人体消化功能,但若长期过量使用,亦可出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初感外邪而无虚证时若投人参,也可使表邪久滞不出去,加重病情。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虽甘草、人参(无毒),误用致害,亦毒药之类。”

  在《神农本草经》中,将丹砂、矾石、曾青、空青等也列为无毒的上品,还认为此类药物“久服不伤人”,可使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实质上,这些矿石类药物均有毒,都不能长期服用。因此,要正确对待古人的经验,不可盲从,导致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即使是“无毒”中药也不能滥服,应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辩证服用,不要为了追求疗效,擅自盲目地大剂量长期滥用,以免产生毒副作用危害人体健康。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杂志

上一篇:人参虽好,可别乱补,看中医世家怎么给皇上用参
下一篇:年关将至,解酒汤了解一下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