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808_92115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大学生中医药思潮--从上党人参的兴灭到中药材保护

2019-08-08 22:51:00

  古时候,山西的上党郡是人参的地道产地之一,隋唐时的上党人参可谓是闻名全国,还被作为上佳贡品。但由于古人的环境破坏和过度采挖、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自然气候的变迁,上党郡的人参资源逐渐减少,到了明清时甚至已经绝迹,而如今已经几乎无人知晓它的存在。上党人参有着怎样辉煌的过去,它缘何一步步消失而最终难逃被世人遗忘的命运,上党人参绝迹的悲剧又能给今天的长白山地宝贵的资源留下什么样的启示,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一幕悲剧再次上演?

  若寻前世,皆散风中

  自古以来,著名的人参就被视为滋补的高级药材,有良好的补养功效,也是一种有效的兴奋剂和祛痰药材。从古至今都被炎黄子孙所熟识且入药。人参,属于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入药,肉质,色泽淡黄,形状类似初生的婴儿,有着上好的补养作用,所以称为人参。根状茎很短,茎干 30~40 cm。由3~5片类似鸡爪形的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且复叶5片,所以古代文人墨客将人参的外形描述为“似鸡林”、“五叶齐”。人参起源于新生代的第三纪,由于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其分布范围大为缩减,只在东亚地区的一定范围内有分布,目前只有中国、俄罗斯、朝鲜和日本出产人参。据考证,在中国,人参的发源地是太行山和长白山。

  如今,我们普遍认为东北的长白山区是人参最地道、最优质的产地,然而在明清以前,人参盛产于山西省的太行山脉,并且从北到南都有大量分布。而尤其以上党地区的人参品质最佳,特别是壶关县东南的紫团山产出的人参,品质最为上乘,因此特将它命名“紫团参”。

  在隋唐之前,许多药书、史书以及诗文中都记载着,当时的人参主产地在太行山区。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上党人参已经全国闻名。早在西晋时期,晋东南地区就是人参主产地,野生人参在太行山的分布十分广泛。到了南北朝,南梁的药物学家陶弘景在他著的《本草经集注》当中特别指出“上党人参”品质最佳,甚至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说明“上党人参”已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药用,很是出名。隋唐时期的史书、地理志等书籍,更加对太行山人参特别加以记载。在开皇年间,上党郡有人在屋宅后离家一里多的地方,发现一株人参,看其枝叶繁茂,就去把它挖出来,它的根有五尺那么长五尺,形状像极了人的身体。看来那时还有极为罕见的、巨大贵重的珍贵人参。这同时也说明了,在当时,一般来说,野生的人参分布十分广泛,且较为常见。又因为“上党人参”的药效最好,因此隋唐各皇帝特别指名其为向皇室进贡的精品,上党郡每年要进贡人参大约二百两。《冀州图经》当中也记载有出产于潞州的是真正上佳的五叶人参。这说明了“上党人参”在当时仍是人参中的极品。上党名贵的人参历史十分悠久,坐落于壶关县城东南一百多里外的紫团山,松柏葱郁,峰峦叠嶂,环眺皆秀,山高而林密,植被繁茂,山区常年云雾环绕,该处所产的人参被称为“紫团参”,被奉为人参中最上乘的佳品。紫团山虽然地理位置很偏僻,交通不便,却以其盛产名特优产品而在全国都十分有名,引来许多文人墨客名士达贵远道而来来此游览参观,咏诗作记,时常会提到当地的人参。晚唐时期的名士周繇的《以人参遣段成式》诗曰:“人参上品传方志,我得精英自紫团。”同时代的游居高士陆龟蒙的《春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诗曰:“五月初成椴树荫,紫团峰外即鸡林。”唐大历年间号称全国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所著的《送客之潞府》一诗里写到:“佳期别在春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等。

  至北宋中期,大文人苏轼写到的《紫团参》一诗中提到“此生羊肠岭。”羊肠坂,即从华北大平原进入山西的紫团太行山大峡谷的古坂道,其曲曲弯弯、形似羊肠,故名。这也说明“紫团参”到北宋中期时仍然相当出名。北宋中叶稍后,太行山南段的名贵人参仍然是每年都大量产出并时常上供之上品。但到了北宋后期,山西太行山区虽然仍产有少量人参,但数量已从南到北的范围逐渐减少,和隋唐时期的盛况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到了宋金元三代,上党郡的人参逐代衰退而日渐濒危。至北宋年间,山西中南部地区人口剧增,由于大肆开荒辟出所谓的“山田”,也烧毁了大量森林灌丛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问题,破坏了高度潮湿湿润的优质森林土壤环境,使太行山生态环境逐渐变得不再适宜人参的繁衍生长。加之人们频繁的过分采挖,到了北宋后期,太行山区人参资源日益减少,同时其他地段的人参也逐渐稀少。

  到了金朝,山西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空前加快,更进一步地摧毁了山林,开辟大量的山田,进而破坏人参赖以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使其逐渐濒危。虽然记载中太行山区北段、中段已不见有人参的繁衍,但太行山南段的腹地深广,某些偏远原始山区还残余有少量的人参。故雍正《山西通志·物产》当中有记载,金朝时“潞州贡人参。”但已经没有隋唐时期的特大人参,其最大的也不足一尺。元朝时继续加进摧毁山林,人参已处于濒危状况,已不见山西有进贡人参的记载,但其还未完全灭绝。

  明朝,太行山区的大片森林已经被摧毁殆尽,丧失了大面积森林的优质自然环境,人参已经濒临灭绝,所以明初洪武四年,皇帝下诏说:“朕闻人参(这里特指上党人参)得之甚艰,岂不劳民,今后不必进用”,从此以后改为进贡长白山的人参。到了明中叶,古时候盛产上好人参的紫团山参园沟,已经被开垦为农田好久了。说明这一带地区早就已经不出产人参了。但是据史料记载,当时在整个上党地区,个别十分偏僻的深山老林当中,还能偶然间掘出一些人参,由于其数量已经极其的稀少,人们只能听到上党人参的名声,到明后期,太行山区的人参已经濒临灭绝。

  到了明清之际,人参在山西已经完全灭绝,因为明后期到清前期的《山西通志》以及在各种府、州、县、山志的物产栏目当中,都没有了此地出产人参的记载。道光年间记载:紫团参自古以来就因为其格外珍贵而为世人所知,但是如今已经把山林开垦为农田,壶关已经没有人参了。乾隆《潞安府志·物产》中记载有党参但并无人参,并且注有:“古有人参”。可见到清朝前期,太行山区的人参已经几乎彻底灭绝,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关于太行山出产人参的记载。

  香消劫,缘何起

  上党人参的灭绝或许是3个重要因素共同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接下来我将论述引发上党人参灭绝的3个主要原因。

  人参喜生长于冷凉湿润的气候。喜爱斜射以及漫射光,忌强光直射和高温环境。土壤因素的要求为排水良好、疏松、肥沃、腐殖质层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土的pH以5.5-6.2为宜。人参最适于生长在落叶阔叶林以及林间的小灌木混交林之下。这里土壤肥沃、结构疏松,通气透水,保水性能好。这种温带落叶林植被主要分布在纬度为30°N到50°N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上党地区则位于35°10′N~37°10′N,较为适宜。且古代上党地区有存在过十分繁茂、面积广阔的大森林,具有适宜人参生长繁育的优质自然生态环境。

  但是,随着各朝各代对上党地区太行山脉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上党人参的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惨遭灭绝的厄运。

  太行山区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从战国时代的赵国开始,到魏晋时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官民建造建筑物,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加之陶瓷手工业、冶铁等所需的燃料,也大多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大量砍伐太行山区的植被,因此上党地区的森林资源破坏程度非常深。尤其是自商代以来,有很多的政权都选择将都城建设在太行山脉的附近,皇宫宝殿等奢华建筑的营建,大多直接在太行山区取材,而这些工程会耗用数量十分庞大的木材资源。自从北宋在开封建都后,全国政治中心向东偏移,破坏太行山森林资源的现象逐渐严重起来。在林虑南山采伐树木,漂浮在淇水上,最终送达河北雄县、霸县一带。随后,采伐区又向西扩展到了山西的太行山南段,破坏了壶关县附近的一带森林。到了北宋后期,太行山区已被乱采滥伐得出现了大面积山秃岭,开始丧失了大森林环境的优良条件。如雍正所说:前往壶关视察,刚到的时候,看到一片穷山荒障,一天之内所见的景物,无不让人看到后连连叹息。曾经太行山的大面积森林“用材有余,终兴利于无”,经北宋时的大肆砍伐,最终成为“材不爰而木不繁,而树不滋,始有千里不毛”的荒芜山区。北宋末年沈括的《梦溪笔谈·杂记》也说:如今齐、鲁两地内的松林都被砍伐殆尽,渐渐到太行山脉,松林覆盖的山脉大半已经变得光秃了。

  辽、金、元、明四个朝代,选择建都北京前后共有600年的时间,皇室贵族王公大臣,以及官吏百姓们日常取暖以及炊事所用木材,全部都取自于太行山和燕山地区。尤其是在明代时,并无明文规定有封山的禁令,地方政府只会管收取税款,而山地的森林资源就任人乱采滥伐,例如永乐年间,专门设立有山厂,专职管理宫中购办樵采木材之事。据明代年间《清凉山志》记载:太行山脉中,砍伐树木人的千百成群,漫山遍野,伐木的斧子密集如雨一般,樵采的喊声震天。河边的树林砍伐殆尽之后,又进入山谷之中,砍伐深山老林里的树木,最终也快砍完了,上百棵树木中,甚至只会幸存一株。历朝历代华北平原上每逢战乱、灾荒、洪水等情况,饥民多会进入山林中为生,大量滥垦滥伐。到北宋时,太行山区大约有一半都变为光秃的山头。

  明朝时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大量传入了山区,砍伐森林以开垦田地的现象就更为猖獗。到了明初就已经有大量的流民迁至太行山区,也有许多都城的达官显贵、边境驻军的将士,纷纷进行大面积的采伐,据记载,每年从太行山贩运到北京的整株木材就大约有一百万多株,很快整片山区,只剩下不到一半的林地,随后大量采伐的人甚至变得更多,甚至出现了百户人家聚集成一群,千人为邻,去驱逐得不到他们得同意,禁止入山却又不服从禁令,大片林区被点着,焚烧过后一望成灰,砍伐的林区几里范围内像被清扫过一般。这说明百姓强行进入山林当中居住,而且还开垦大面积的土地。除此之外,明代还在太行山设置有军屯和苑骑,这使森林资源更加遭到毁灭性的损毁破坏。特别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决定进行的迁都,耗用了十分巨量的木材资源。到了这时,太行山区已基本失去了大面积的森林了。这样一来,上党人 参就失去了它要求十分苛刻的、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无处生存栖息繁衍,最终难逃灭绝的命运。

  除了对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以外,气候环境的变迁也是加速上党人参灭亡的一个重要诱因。竺可桢先生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进行了研究, 认为中国古代存在仰韶和殷墟时代、春秋战国、隋唐四个温暖期和商末西周初、北宋末、南宋初、明末清初四个寒冷期。明清处于第四个小冰期,也就是说,大约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是一个干旱寒冷的时期,这导致森林的再生能力大为削弱,如若森林一经破坏,将很难重新恢复过来。同时,小冰期盛行时期,我国气象灾害多发,国内气候寒冷, 旱灾、水灾接连不断, 8级以上大地震频频发生, 飓风、海啸增多, 火山活动增强.当时我国正处在明末清初, 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了农业资源分布以及农业产出的改变,曾引发了大范围的饥荒和较为严重的社会动荡。这导致进山开垦林地、砍伐树木以安家谋生的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气温越低,百姓取暖及宫室建造的用材量也就越大,这也加剧了森林的破坏程度。从而彻底改变了太行山的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加速了上党人参的灭绝。

  上党人参消失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历代的统治阶级的贪欲。历朝历代的皇室贵族,达官显贵都将上党人参视为稀世珍品, 不惜采取蛮横征受,暴力胁迫敛得等手段,逼迫百姓连年采挖人参。特别是北宋末的宋徽宗贪得无厌,骄奢淫逸,大肆索要人参进贡,故紫团山的参园,古时一直用来提供进贡的人参,到了宋徽宗政和年间中断了。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里也有记载:“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为辽参。”而在《中国新木草图志》中也有相似得描述:“潞州人参, 征求素苛,采伐极滥,参迹日就稀少,不能复古茸之盛况矣。潞州农民,以征求者无厌,遂以人参为地方之害。因噎废食,不复采取,故当时通用之品,皆是辽参”。由此可见,这两部书籍的记载较为一致,内容比较可信。上党人参被定为向中央进贡的珍品,同样也加快了上党人参濒临灭绝的步伐。由于各朝代过度采挖,使人参数量逐渐减少,到了明初已很少见了。

  到了明朝中叶时,官吏特别迂腐残暴,蛮横地索要敲诈以得到人参,卖得钱财,如果偶然间得到人参,如果没有得到好处,一定会蒙骗客人。有些官吏不停强行索取上党人参,长期不停止这样的举动,时常派人前往深山老林中寻找,但只能收获及其少量的人参植株和主根。而且上党人参的价格比较高, 人参经过一层一层的转卖盘剥,最终会变得极其的昂贵,又使得一些人为了谋取自身得经济利益而进山采挖人参,最终也导致了人参灭绝的厄运。

  愿有来生,莫步后尘

  然而在如今,我国产出最优质的上等人参的长白山地,同样也蕴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危机。在谋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每年都会有许多各类人员进入长白山地,在区内采挖大量山野菜和名贵药材。还使得自然保护区内的许多地域都被踩出了一条条山间小径, 植被遭受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甚至有许多珍贵植物的花果、种子等被大量采摘,使得其种群的生存繁衍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种群数量已经开始大量锐减。到目前为止,一些少数而稀有的物种例如瓶尔小草、高山罂粟、草苁蓉等,都已经成为了濒危物种,随时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除此之外,东北地区迅速增加的人口数量,使得人们对森林、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例如,为减缓人口数量剧增所引发的巨大粮食需求压力,大面积的林地被开垦成为农田,用来耕种粮食作物;因取暖或工业燃料短缺且价格昂贵而引起的乱砍滥伐等问题也大量涌出,快速增加的需求量将会加重环境的破坏程度,同时也对自然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对人参所赖以生存繁衍的森林环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因此,长白山地区幸存至今的优质人参也亟待人们的珍惜和保护。

  在宋之前,太行山区还盛产有大量得人参,这足以说明那时候的上党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气候适宜协调,自然灾害发生较少并且较为轻微,水源较为丰沛,泉泽湖沼众多,河水干净清澈,土壤疏松肥沃。并且因为有着大面积森林的存在,那时上党地区的气候湿润程度和土壤肥沃、疏松与潮湿度,绝对不逊色于现今我国东北地区东半部的长白山地。

  然而北宋之后,随着人们大范围破坏甚至完全摧毁森林资源以及大面积的陆地生态系统,也导致了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降水量不均匀、旱涝频发、水土流失加重、风沙频繁、自然灾害频发、水质更为恶化、泉水池泽干涸、土壤干燥板结贫瘠,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大灾难,某些对自然环境条件要求较为严苛的珍稀植物,因为失去了赖以栖息生存繁衍的生态自然环境,也日趋减少甚至最终在本地区完全灭绝,这也给后世及后人带来无尽的惋惜和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维护动植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以及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珍贵药材以及濒危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的理解,强化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于此同时,在建设和维护现有生态自然保护区的条件下,要对一些数量稀少的植物,比如人参等名贵药材,施行全方位的保护与维护, 做好种族繁育、组织的培养及人工推动有性繁殖等保护工作, 通过采取诸如人工培育等各种多样的途径,加强对多种植物药材子资源库的建设力度,对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多样性进行合理研究,以保护人参等各种珍贵药材,同时也能增强经济效益。

  在对珍贵药材、濒危植物推进多维度综合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求对中药材资源整体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运行具有科学合理的深刻认识,也可通过采用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来改善中药材作物的栽培,例如采取仿生栽培等手段,并对科学栽培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同时也可以运用诸如异地栽培等途径,使珍贵药材等濒危地植物资源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对于某些珍贵药材等濒危的植物,国家应提高对维护植物资源多样性的重视程度,对其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可持续的规划、保护与开发利用,使得长白山地区得珍贵药材等濒危植物,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利用。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对动植物多样性科学合理的维护,也应该寻找并建立起整套一系列的保护与开发珍贵中药材资源的解决方案与对策。有效控制并且尽量避免对于植物的不合理砍伐与加工以及过度开发使用等情况,重视对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合理的维护。同时,对于一些随时面临着灭绝风险的珍贵中药材等植物物种来说,我们能够通过采取人工栽培等方式将其保存下来,并且也能使其拥有更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通过利用上述的途径,进行合理维护、保护性开发,最终使中药材资源得到保护与充分利用。

  除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都很高的名贵中药材之外,我们也要尽力去保护各种动植物自然资源,促进对生物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动植物保护机制,使得中药材资源能够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并且得到的公众的高度一致认可,使得整体层面的动植物资源拥有良好积极的可持续发展势头,进而也能使得长白山地区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以及光明的前景。在保护中药材资源的同时,也要对各种不同植物品类,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以维持名贵中药材赖以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在充分的了解当地自然环境的这一基础之上, 继续采取仿生栽培等手段,对中药材资源进行持续的保护性利用、研制与开发。除此以外,也要改进植物的栽培方法,对各种珍贵本草的生存繁衍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并且科学合理地投入使用各种人力、财力及物力,不能使珍贵中药材资源再次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步上党人参的后尘。

  综上所述, 针对长白山地区濒危植物资源现状, 要求提升人们保护濒危植物的意识, 使濒危植物获得最大程度的保护, 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维护与完善社会整体资源, 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增强长白山地区的经济优势。

  对生存的自然环境要求十分严苛的人参最终在上党灭绝的惨剧,也同时反映出了山西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历程,警示我们当今对长白山林地的开发利用。因此,当今的人们要更加重视保护珍惜现在仅存为数不多的森林资源,努力去恢复以及重建丧失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改善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生态环境,不要让上党人参灭绝的生态悲剧再次上演。不管是稀有野生动物还是野生植物,我们都不能不加节制无限地过分向自然索取,而是要对其加以保护性的利用,最起码要竭力保存一定数量的种群的物种资源。乱砍滥伐、乱采滥挖,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都会让珍贵的物种再次面临灭绝的危险境地,如果让上党人参的悲剧重演,到时候我们就可能追悔莫及了。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杂志,文章配图纯属科普,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大学生中医药思潮--问爱何味
下一篇:从清明吃到端午,润皮肤又合面脂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