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1122_93162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它是四时神药,平价亲民,美容补益功效最得慈禧青睐

2019-11-22 13:10:00

  畅游文海,再在海边拾贝,也许大家会发现中华诗词和中医药文化都值得让人含英咀华,并且常读常新。像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所表达的忠贞之情就很值得玩味。最美丽的感动,会值得,用一生守候。联系起中药,这种互相独立又合生的爱情,难道说的不是相互依偎的松树和茯苓吗? 

  茯苓是千年的松根与一种特别的菌子相遇后产生的爱情结晶,说白了就是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化腐朽为神奇的它又称玉灵、茯菟等。在阴湿的地下,它只为松根而生。《诗经》里写:山有榛,湿有苓就记录了这段互相照应的千年之恋。  

  穿越千年的伤痛,只为求一个结果。茯苓这个结果好大一坨啊,不规则,挺笨拙的,重得像几岁的小孩儿。虽然它外表奇特,但是它是四时神药。不管是面对寒、温、风、湿哪种疾病,它都能发挥独特的疗效。除去黑褐色的外表皮,茯苓其实像张飞一样,内心粉白色,在促代谢,治失眠,抗感染等方面建功立业。   

  所以,慈禧太后经常食用茯苓,并以此赏赐给建功立业的大臣。经研究,慈禧太后的补益药有64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用于渗湿利水,健脾止泻,宁心安神,保健益寿等方面,所以才深受皇家喜爱。 

  但茯苓应该更受赤松或马尾松的树根的喜爱吧。不然怎么臭味相投,长一样颜色的表皮?不然怎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然怎么阴阳互补,一个喜光喜温,一个喜暗喜凉。 

  茯苓也受大自然的喜爱吧,不然不会安全度过三个关键的发育期(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在发育的关键时期里,茯苓的菌丝分解松树的营养成分,转化成自己的营养基础,并在适宜处聚结成团,形成菌核。菌核膨大后长出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释放孢子。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形成新的菌丝体。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循环往复,茯苓子子孙孙都跟松树履行千年之约,仿佛千年之恋。 

  茯苓还受苏东坡的喜爱吧。不然苏轼也不会用它治疗自己的湿热型痔疮。根据《与程正辅书》上记录的旧苦痔疾二十一年,今忽大作,百药不效,欲休粮,以清净胜之而未能,今断酒肉与盐酩酱菜,凡有味物皆断,又断白米饭,惟食淡面一味,其间更食胡麻、茯苓面少许取饱。胡麻即黑芝麻也,去皮久蒸暴,白茯苓去皮入少白蜜为美,杂胡麻食之甚美。如此服食多日,气力不衰,而痔渐退这个方法,苏轼还是挺有医学天赋的,他根据自己的症状来配制治疗痔疮的芝麻茯苓面,食用后疗效甚好。这个方子不光能让痔疮消退,还能延年益寿。

  所以,茯苓还受到药王孙思邈的喜爱。其所著的《枕中记》中写道:常常服用茯苓,一百天疾病可痊愈,二百天就可以整天不眠不休也不觉得疲倦了。 

  茯苓还受《红楼梦》里面贾府的女子们喜爱。宝钗、黛玉、贾母、薛姨妈等常食用茯苓霜,所以面如处子,皮肤非常白皙细腻。 

  茯苓更受中药采集者的喜爱。他们在茫茫松林中探寻茯苓,并分成茯苓皮(外表被覆的一层褐色外皮)、赤茯苓(断面靠外淡红色疏松的一层)、白茯苓(内部白色致密的部分)、茯神(靠近树根的部分)等。他们分门别类地将茯苓的各个部位炮制加工,并将之各就各位。 

  茯苓更受广大的得了适应症的人的喜爱。可是,在造福适应症人群之前,茯苓需要深造。所谓深造就是采集茯苓,使之发汗(堆在室内盖稻草或存放于瓦岗内,盖厚麻袋,析出水分。重复三四次,直到加工成茯苓个,再切块,晾晒。)然后,它才归心、脾、肾经,好像是分身回到了几个  

  可惜的是,现在我们在城市生活,很难见证茯苓的千年之恋。在密集的高楼和琳琅的电子产品的包围下,我们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若是通过书本、电视、网络和实验室去了解自然,我们会错失直接体验自然的机会,从而错失由此带来的人格、道德和创造力的培养机会。 

  不过,我现在考了教师资格证。倘若我在老家从事了教师职业,那我一定将孩儿们引到松坡林,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见证茯苓与松树纠结的爱情。毕竟,人是大自然的存在物,人来源于大自然,本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生机和灵气应该润泽每个孩子的成长。倘若我在老家从事了教师职业,那我应该会寓教于乐,定期指引孩儿们参与野外课堂,让他们热爱国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上一篇: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它,正适合防秋燥
下一篇:它是防烫伤的经典居家必备中成药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