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1013_103545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它不仅做调料,还是治病疗疾的良药

2020-10-13 13:00:00

  ​儿时有一谜语记忆犹新:“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家,衣服就扯破。”

  这个谜语打一植物,很多人都能猜到,那就是大蒜。

大蒜

  大蒜在厨房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调料,熬鱼、炖鸡、炝锅、凉拌菜等都离不开它,有它既可提香,又能杀菌,尤其在炖鸡、鸭、鹅时多放些蒜,能起到提味的作用,这样使肉更香更好吃,而且,大蒜中所含的硫化合物具有奇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抗菌作用最强的天然植物之一。

  清代著名文学家赵翼著有《咏大蒜》诗一首:

  “汉使通西域,求来几瓣根。

  雪霜凝体魄,辛辣铸精魂。

  抱柱怀忠信,同袍显悌恩。

  驱瘟甘碎玉,种的古风存。

  汗浆迸出葱蒜汁,其气臭如牛马粪。”

  这种西域舶来品,“雪霜凝体魄,辛辣铸精魂”,诗人连用“抱柱”“同袍”“碎玉”“古风”几个形象的词句,对蒜大加咏赞。

  现代曾有人也作赞美大蒜的诗:

  “皮堪鸡毛,肉比白玉。

  辛辣气冲斗牛,佐餐名号子虚。

  去秽重任在肩,消毒不记功利。

  试金砥石,何论洗礼。

  封神榜上代子牙,蓝关栈口说韩愈。

  满汉席前,一位当先驱胡马;

  百姓院中,团圆齐围展神力!

  大哉大蒜,小且小溪。”

  还有一首曰:

  “饭桌飘香喜上加,和颜悦色脸飞霞。

  吞生食熟功开胃,祛毒消炎能护牙。健体强身多特效,丰餐添味少奢华。园中最爱青红秀,四季留香在我家!”

  这两首诗赞美大蒜“健体强身多特效”。

  的确,大蒜含有多种物质,可食用或供调味,经常食用大蒜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已是众所周知,这些好处都得益于大蒜中含有一种可贵的植物杀菌素——大蒜素,有强烈的杀菌作用,是一种广谱的“抗菌药”,具有消炎、降血压、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防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还能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

大蒜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滋生毛病,经常食用大蒜,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然而,吃大蒜是很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剥几瓣大蒜生吃就能使大蒜素的这些药理效应发挥作用。如果不能科学地吃,正确地吃,就算吃再多的大蒜也会无济于事。因为大蒜素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创造一些必要条件,使大蒜素产生效应后,才能起到有益人体健康的作用。

  首先,大蒜素原本是以大蒜氨酸的形式存在于大蒜中,遇氧气后,在大蒜酶作用下转化而产生。

  所以,为了让大蒜产生大蒜素,在吃大蒜的时候,第一是生吃,如果没有胃部不适的话,尽量生吃大蒜,以免大蒜素在热环境中失去药理活性;第二是捣碎或切成薄片,并暴露在空气中15~20分钟后再吃,目的是让大蒜充分氧化,在有氧环境中与大蒜酶起反应,产生大蒜素。

  每天也不用吃很多,吃个三五瓣就够了。

  四川人爱吃火锅,最爱吃烫得半生不熟的东西,吃下去却也没有什么不适,这全得益于大蒜的作用。

  因为他们每个人面前都会有一碗蘸料,蘸料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就是蒜泥,烫过的东西在蒜泥麻油碗中蘸过之后才入口,就相当于用大蒜素在杀菌消毒了。

  北方人爱吃大蒜,特别是他们吃饺子的时候,最喜欢用蒜泥与酱油、醋、香油调合当佐料,这样的吃法应该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吃蒜法。

  大蒜不仅供食用或调味,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先给大家讲一个孙思邈用大蒜治泄泻的故事。

  孙思邈为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尤其是大蒜祛病疗疾多有心得,曾流传他用大蒜治疗泄泻的病例。一年夏天,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得了痢疾,找了很多郎中都治不好,身体逐渐虚弱,家人非常着急,听人说药王孙思邈医术高明,治愈不少疑难杂证。于是家人抱着试试的心态找到了孙思邈。

  请来孙思邈后,他仔细诊脉,又详细询问病人的治疗和用药情况。听完家人讲述后,孙思邈暗想,他们用涩肠之药合乎道理,但为啥就治不好呢?沉思一会儿,他觉得痢疾毒素还在体内,久痢应补前先泻。于是孙思邈就开了一付泻药让病人喝下,等到病人泻过三次,孙思邈让病人吃了碗热面条,病人吃得头上直出汗,面条里三分之一是蒜汁。孙思邈又开了两付补药以扶正气,病人服用两天就好了。此病治愈,孙思邈的名声大振。后来,孙思邈加以总结,用大蒜治泄泻暴痢,非常奏效。

  还有一次,一小儿腹泻,孙思邈将带皮大蒜在火上烧烤了二至三个,待皮焦黑,肉软熟时让小孩吃,因已没有多大辛辣味,小儿易于吃,服后即可止泻。他告诉病人家属,一次不行,可多服几次。成年人腹泻亦可使用。

  孙思邈还将大蒜外用治病。将大蒜捣碎贴于病人的脐中(神阙穴),或敷两足心(涌泉穴),来治痢泻,效果显著。从以上故事来看,大蒜的药用价值可见一斑。

  大蒜又名胡蒜、葫、独头蒜、独蒜,为百合科植物蒜的鳞茎,性温,味辛甘,入脾、胃、肺经。

  《本草拾遗》载:大蒜“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日华子本草》亦载其:“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清代王士雄撰写的《随息居饮食谱》也记载大蒜生用、熟用的不同功效:“生者辛热,熟者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

文/韩冰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上一篇:它不愧在中药教材中排版为第一位
下一篇:松树的可爱之处,你能get到几点?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