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1023_62204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小百科》

《小百科》

开博时间:2017-09-25 16:25:00

《小百科》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小百科》杂志社编辑出版的面向少年儿童的普及性百科知识刊物。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递健康向上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少年儿童读书求知的爱好和习惯、探究未知、自主寻求解答的爱好和习惯为宗旨,将趣味性、知识性、权威性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办刊特色,深受少年读者及其家长、教育工作者喜爱和好评。一些栏目已成为刊物的品牌,多次获得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集团期刊奖,获中国少儿报刊协会第二届报刊金奖。

文章数
分享到:

头顶上的礼制

2017-10-23 10:50:00

  中国古代特别讲究等级制度,就连穿衣戴帽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往往从一个人的服饰就能看出他的职业,他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下面是几个与巾冠有关的场景,你能找出其中描述不准确的地方吗?

  项羽率领反秦大军攻入咸阳后,展开了一场大屠杀,还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天不熄。有人劝说他在关中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羽看到残破的秦朝宫室,就说 :“人得到富贵后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他的人非常失望,认为他太小家子气了,好比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这就是成语“沐猴而冠”的来历。项羽非常生气,下令把那个人处死了。

  这个跟“冠”有关的故事是真实的。古代冠制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冠不止一种,质料、颜色也不尽相同。在秦汉之前,冠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现在的帽子那样能盖住整个头部。秦汉以后,冠梁逐渐加宽,和冠圈连成覆杯的样子,冠的名目和形制也更复杂化了。

  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戴冠,普通平民只能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zé)巾。男子二十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未成年者只能戴顶头帕,这种冠制一直影响到明代。当然,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冠式、冠制与前代相比都有所不同。

  所以,无论是从礼制还是从年龄上讲,冠对于一个有身份的人都是极为重要的。孔子的学生子路曾被卷入卫国的宫廷内乱斗争,在战斗中他系冠的缨带被对方的剑击断,可他还是遵循礼的要求 — 君子不能没有冠,也不能掉了冠,否则就是失礼。于是他就在用手结缨时,被敌人杀死了。在上面的故事中,项羽遭到的讽刺也很过分,他居然被形容成戴着冠的猴子,难怪他要发怒了。

  西晋末年,几个王爷为争夺皇位大打出手。赵王司马伦与大臣合谋赶跑了皇帝,自己称帝。为了感谢那些扶持自己的人,司马伦滥封爵位,大行赏赐,光是他封的侍中、中常侍一时就有97 人。而侍中、中常侍的官服要装饰以貂尾和蝉状饰物,皇宫府库已没有足够的貂尾供给,于是一些官员只好用狗尾冒充貂尾插在冠上,这就是“狗尾续貂”的来历。

  秦汉时期,皇帝身边常跟着类似随身秘书的官员 — 侍中、中常侍,他们和皇帝一起出入宫禁,为皇帝解疑答难,提供咨询,地位显赫。侍中、中常侍有专用冠服,冠上装饰着刻有蝉纹的金铛饰件,貂尾插在左边。这就是所谓的貂蝉冠。

  貂蝉冠可以溯源到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曾经效法胡服创制出了一种式样独特的帽子,用金铛进行装饰,前边插貂尾。秦统一六国后,把这种冠进行了改造,饰帽上增加了醒目的蝉纹装饰,成为近臣侍中的专用冠服。此后,貂蝉冠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形制越来越精美,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比如宋代貂蝉冠的装饰物更为讲究,蝉饰也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四个,貂蝉七梁冠是除天子冕冠外级别最高的冠服。到清朝,貂蝉冠才从官方服制序列中消失。

  诸葛亮发明了一种头巾,被人们称为诸葛巾。《三国演义》第 38 回诸葛亮第一次出场就有记载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ǎ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 52回也写诸葛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

  按古代礼仪规定,男子二十岁成人后,士戴冠,庶人则束巾。秦以前,平民百姓、仆役等人戴头巾,但因为其轻巧方便,到了汉代,就连官员们在家中时都常常戴头巾而不戴冠了,汉末,戴头巾更是广泛流行起来。比如汉末名士郭太(字林宗),他某次遇到下雨,因没有地方躲雨,就摘下头巾,折起一角盖在头上,希望能挡住一些雨水。这一无心之举引起人们的效仿,后来不管下不下雨,总有很多人把头巾折起一角戴在头上,并称之为“林宗巾”。

  当时的头巾分葛巾和纶巾两种。葛巾是用葛布做的头巾,用来扎住头顶发髻。纶是一种更高级的丝织品,纶巾是用青色的丝带做的头巾,中部有卷褶,里面有衬底。文臣武将都可以公开戴头巾,比如周瑜是儒将,就常打扮成“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

  可见挥着羽扇,戴葛巾、纶巾,并不是诸葛亮专用,只不过后人崇敬诸葛亮,就把他常戴的这种头巾称为“诸葛巾”罢了。

  赵匡胤的皇位来得不算光彩,后周皇帝柴荣死后,赵匡胤欺负柴荣的儿子年幼,于是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这之后他最担心的就是大臣们议论朝政。有一天上朝时,赵匡胤发现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就很不高兴。于是退朝后,他就下令在官员们的官帽两边加了用铁片、竹篾做骨架的长翅。这样,官员们就只能保持距离,很难凑在一起窃窃私语了。

  这个说法当然是错误的。宋朝这种长翅官帽并不是赵匡胤的独创,它有个正式的名称 — 长直脚幞(fú)头。

  幞头是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在隋唐时期特别常见,是当时官员的标准头饰。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百姓们用的幞头其实就是带有四条带子的帕头,为了防止劳作中脱落,将两条带子系于下巴颏下,另两条系在脑后。唐代时,幞头多用纱罗(纱罗就是用蚕丝做成的有很多网眼的织物,较轻薄,透气性很好,比绫罗绸缎还要名贵)制成,幞头两脚自然下垂,称软脚幞头。有身份的人戴的幞头用黑色纱罗制作,可视为一种软帽。

  幞头的材质虽然轻薄透气,但质地较软,所以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很多新造型。比如把带子裁成或圆或宽的各种形状,并用丝弦或铁丝、铜丝做成骨架放在带子中,这就变成了造型多变的翘脚幞头。幞头在宋代非常流行,幞头脚的形状以直脚居多,为官员甚至皇帝所用。还有交脚(两脚从帽后翘起并互相交叉)幞头和朝天脚(两脚从帽后两旁直接翘起而相交)幞头等。

上一篇:贪吃的大嘴兽
下一篇:可逆转的“近视”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