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0131_32314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优秀精神分析治疗师的潜质

2013-01-31 01:05:20

/肖泽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

吴艳茹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然而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思想的活跃难免造成心理问题的增加,于是心理咨询行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其中精神分析流派的治疗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助人的职业,精神分析师首先要助己,因为一个无法帮助自己的人是难以真正帮助别人的。很多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人,除了对心理学感兴趣外,也是怀着帮助自己的心愿,但这是个新生的快速发展的职业,行业规范和政府监督管理相对滞后,很多人刚取得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就从业了,殊不知这是一个在心灵丛林中寻找方向和道路的艰苦工作,弄不好伤人伤己。

心理世界被认为比宇宙更为浩瀚无垠,成为合格的精神分析师便不是那样轻松而随意了,它的实际难度往往超出我们预先的估量。

自我体验后的大彻大悟

无论以怎样的细腻,都无法完全描述出心灵本身的纤细和千变万化,但这之中的规律却又是没人可以逃过的——我们的过去影响我们的今天。好在,今天的理解和顿悟可以带来命运轨迹的改变,无论变化多么细微,都会如赤道蝴蝶羽翼的拍打,引起千万里外海啸般的振动,带来几年或几十年的改变。

不忍美丽的心灵再受煎熬,期待那顿悟的一刻早点来到,于是很多人开始加入到精神分析师的行业中来。中国大陆近20年的精神分析治疗的发展与“中德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不无关系,这个项目成就了国内一线精神分析师的一批“种子队员”。

曾奇峰便是其中之一。笔者与他相识10年,却不曾细细聊过他,不能在心中勾勒出他从过去到现在的清晰脉络。为什么不曾聊?本应有很多机会的!或许曾奇峰并没有把这个机会给任何人。在德国时,他认为“语言还不够”,他非常努力地学习德文,眼睛近视加深100度,德语几近过关时他回国了。回国后,对于业内的同道,曾奇峰认为关系太近而不能接受分析。其实,他的英文一开始就不差,德国同道的英文也很好。显然,语言不是理由。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刚一毕业就选择了精神科?之后又毅然辞职,创办了武汉中德心理医院?之后再远度重洋,赴德深造?

当曾奇峰真正面对自我体验时,他失眠了,彻夜不眠。不曾深切体会心灵的跌宕起伏,便不能体会人类灵魂炼狱般挣扎的苦难,也就不会有以解救这种痛苦为己任的长久动机。只是,有同样的经历者众多,其中的心灵麻木者无从感受,其中的心智羸弱者纠缠沉沦难以自拔,惟有灵性敏感而又坚韧自强者方可越出桎梏,抽身回望,不仅自明而且会救他人于水深火热。这正是成为合格精神分析师的潜质。完成这个转变的捷径之一便是接受自我分析——如同张家界的凌厉山峰拔地而起;如同剥去少女衣衫做体检,只是似乎忘却了女子羞怯和难堪。

比较大的情感包容度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来求助,访客基本都是带着一定的情绪问题,比如悲伤、恐惧、愤怒、担忧、羞愧等等。这些情绪访客自己无法处理,甚至没有能力在心理上察觉,难免通过各种身体不适来呈现。

此时,共情是有效的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它指的是站在访客的立场上感受其感受,并用访客能够接受的方式予以回应。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追求快乐才是人的天性,访客难以处理或不愿面对的情绪通常都是令人痛苦的,访客想回避,治疗师也想回避,特别是当某种情感连治疗师自己也无法面对的时候。

另外,访客常常会把针对其他人却又难以表达的情绪放在治疗师身上,比如苛求、攻击。此时,一个比较成熟的治疗师可以发觉移情的存在,访客的情绪是非理性的,但在被攻击的时候仍然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如果没有很好的情感包容度和消化能力的话,治疗师会不自觉地对访客愤怒、不喜欢或害怕,更无法通过此情境来帮助访客。

价值理念相对灵活而不刻板

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源于内心的需求与价值理念之间存在冲突,自己又无法加以平衡。

如果我们内心的意愿和外界的规则相左,在我们还很弱小的时候,会倾向于认同外界的规则以保护自己。慢慢的,这些规则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变成了内心对自己的要求。这些规则保护了弱小的自己,可是在成长历程中,它们也会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甚至成为心灵痛苦的源泉。

精神分析师常常要挑战这些令人痛苦的规则,但如果治疗师自己也认同了这些规则,而且没有认识到还有其他选择的话,就难以帮助访客修正这些不合适的价值理念,解除心灵的困扰。

比如,一名访客一直把别人的要求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忘记了自己的存在,逐渐她变得抑郁,而且有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她认为不断满足别人的需要是善良、大度的表现,当她心中冒出不愿这样做的想法时会谴责自己自私。当治疗师支持她倾听自己的内心,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做人的权利而非自私时,她大为震惊。当她能够爱自己,并且不再被高尚的道德所束缚之后,她的抑郁症状也大幅度减轻了。

对访客有真正的关怀

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这个人有哪些才华,取得了哪些在社会价值评判体系里被认为的成就。

人都是向上的,都渴望获得外界的认同,但是如果一个人把取得的社会成功等同于这个人的价值,一旦无法完成现实的或想象中的社会任务时,整个人随之萎缩,有的破罐子破摔,有的甚至觉得自己连活着的资格都没有了。心理咨询却要引入这样一份对人本身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让访客感觉到自己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让被压抑很久的生命活力重新得以焕发。

如果治疗师本身就没有这种态度的话,根本谈不上对访客的关怀。笔者曾经碰到这样的案例,一个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无法上学,父母着急就医,咨询师也很着急,想尽办法劝说,觉得这么好的孩子不上学的话真是可惜。其实这个孩子很抑郁,但是悲伤的情感在家庭中是不被允许也是不能被听到的,他只能用身体哭泣。终于有一天,孩子不上学了,父母才意识到大事不妙。尽管咨询师很尽职,但却认同了父母急着让孩子上学的想法,一样是没有听到、看到孩子的内心诉求,一样是认同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咨询很难触及孩子的内心,效果很不理想。

在成长过程中有些许创伤

一般而言,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创伤,这个伤痕又不太大的人是比较适合做精神分析师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总体而言,心中没有点儿未愈合的伤痕的人,不大会在一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个领域,毕竟这是一个在很多时间与心灵的痛楚打交道的职业,没事干嘛找罪受呢?而且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投入这个领域是为了修复自己的心灵伤痛,包括很多精神分析治疗界的大师。

曾经的伤痕状态对从事精神分析是有帮助的,因为精神分析是一个以治疗师本人作为工具的职业,一个人真切地体验过这种痛楚,更能够体察和共情访客的痛苦。而当自己穿越了痛苦之后,才能心怀悲悯,帮助别人摆脱心灵痛苦。

当然,这个创伤又不宜太大,毕竟人是脆弱的,伤痕总是存在的,难免借着咨询、借着助人者的角色来补偿自己需要被帮助的那一面。完型治疗大师 Tucker Feller在给汶川地震的志愿者做培训时,核心内容就是:先别急着去帮助别人,别制造出新的问题。

对于创伤的修复仍然需要治疗师进行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就是咨询师自己作为一名访客来接受治疗,在西方有比较完善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培训制度中,要成为心理咨询师,不管是哪个流派的都必须接受自我体验。通过自我体验,才可以更好地呈现和修复曾经的创伤,有助于治疗师的人格成熟。这也是整个心理咨询行业很美的地方——心手相传。

上一篇:诱惑
下一篇:谈谈老年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