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温柔地触摸你
2016-06-16 11:16:06如果你学过精神分析,就会想,这个母亲无法本能地作出及时的反应,可能是她年幼时没有从自己母亲那里获得过这种反应。再进一步讲,正是因为外婆在当年做母亲时同样没有这样的反应,所以,当上外婆之后,她补偿性地亲近孩子,使孩子获得了这样的互动模式:有困难,找外婆!接下来的精神分析可能会让你对人性有更深的、但却不太舒服的感受,那就是作为年轻的母亲,她可能会嫉妒自己的孩子“有母亲”,而自己没有,于是,她下意识地收回母亲的本能,而这却会让孩子更加亲近外婆。对于类似的场景,精神分析还有更深的思考,那就是对目前大家习以为常的“隔代亲”进行解读。所谓“隔代亲”,在心理上并非隔代,而是爷爷奶奶辈剥夺了自己孩子当父母的资格,是鹊巢鸠占的结果。他们年轻时可能没有行使这个权利,享受这一福利,所以老来补,这导致父母不父母,爷奶不爷奶。当上爷爷奶奶后和自己的孩子抢父母的位置,这几乎在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一个比较重大的创伤性结果,那就是孩子在隔代亲的关系中经常遭到丧失之痛,而且很难实现完全的哀悼。一般来讲,夫妻关系好、身体好的老人多数能把孙辈抚养到成人。但有些老人并不能健康地活到孙子们成人,老一辈的去世,使得隔代亲的孩子有沉痛的丧失,而他们常常是不被允许去照顾、哀悼老人的。笔者的一位德国朋友在70多岁时孩子才9岁,一次重病后我去看他,他告诉我,他最悲伤的是有一天他孩子醒来后发现失去了父亲。虽然中国有一首美词描述了老少恋,“一树梨花压海棠”,其结果却没有那么美。隔代亲的结果与此类似。再进一步讲,隔代亲延缓甚至阻碍了孩子分离个体化的过程,使得大量孩子延迟孵化,导致大批身体成人但心理幼稚的“巨婴”出现。读到此,大家是否形成了对精神分析的感觉:
● 总是在亲密关系中层层递进。
● 经常以“小人之心”度人。
● 不以大众化行为为准绳,而是去探索个体潜意识层面的动机。
● 在揭示人性的真相后,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受,因为发现自己的恶不仅仅自己所有,皆人性也。
● 打消了当一个完美父母的雄心,对当一个带一点邪恶念头的父母没有太多邪恶的感觉了,反而对当父母有了兴趣和信心。
● 从此,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有了手里拿着“望远镜”和“放大镜”的感觉。治疗师“保管”精神分析是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的偶然发现,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弗洛伊德的催眠没有学好,故而改良了催眠方法,最后干脆将之重新命名—精神分析。虽然弗洛伊德想从梦、口误等现象中寻找潜意识中的证据,但潜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的东西。随后,荣格发扬光大地把潜意识推往集体无意识,比起大自然、宇宙中我们知道和了解的东西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弗洛伊德和荣格,他们让我们对人类更加自信,因为精神分析让我们对80%以上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有了一个可以切入的视角。与宗教相比,精神分析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有极大的兴趣,宗教则指导人们如何面向未来。对于在数千年内以几何级数浓缩了几十万年人类发展史的人来说,回溯个体的过去也隐喻着对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杀戮、乱伦的想法真实地反映出存在于人类发展早期的行为,而如今,它们只能以精神病人以及各种犯罪的方式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阴影之中。生活在太阳下,白天里的人们只习惯看喜剧,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成为消费社会的信条,而那些相信善恶有报,相信关系永久,相信慢比快好的时代渐渐成了我们时代的黑白记忆。荣格说:“我们生活在人性的阴影之中。”除了疾病治疗之外,精神分析还提供了一个重新“孵化”的温床,人们在心理治疗师那里重获母爱,滴泪交加地说出压制自己人性的不能之言,把属于人类发展原始阶段的恶,以及个体幼稚阶段的毒交还给心理治疗师去“保管”,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药物遗忘,经过电疗删除。精神分析让人际关系有更大的心理空间,因为这代表人可以互为镜映。意大利科学家发现的“镜像神经元”证实了“人是不可能不共情”的生物物质基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我们的祖宗早就说出了“共情”的真谛!
与潜意识工作,和过去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