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808_54355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如何对孩子保持耐心

2017-08-08 11:27:00

  老师:您好!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每天在单位累了一天,很期待回家能见到妻子、孩子,但却经常因为很多小事,比如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吃东西撒了一桌子,没有将衣服收整齐等而对孩子发脾气。虽然知道这都是小事,但是很多时候还是控制不住对孩子发脾气,每次我教训孩子做得不好时,孩子就非常沮丧或生气,其实我也很难受,也很想跟孩子相处的时候有更多的耐心,老师,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烦恼的父亲:您好!您是一位擅于反思、追求进步的父亲,意识到自己与孩子在相处中有待改进的地方,勇于面对问题并具备强烈的动机想去做好。如您所说,您的孩子本来可以得到您的耐心教育和鼓励,但是却经常遭遇到您难以控制的愤怒。人无完人,相信在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后,也许可以让您面对孩子时更随和、更冷静、更有耐心。

  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孩子的生长发展是一种不间断的持续过程。就像花儿绽放过程一样,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美丽。孩子的每个年龄段或者时期都有其特殊的焦虑感、不安全感和冲突,孩子的需要、动机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有些家长很“肯定”地自认为了解孩子,但当“真相大白”时往往哑口无言。他们惊讶地看着眼前的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同,变化这么大?而这种所谓的“不同”和“变化”,只是和父母一直以来的认识不一样罢了。以,您对孩子的了解要随时跟上孩子动态发展的过程。

  学会表达愤怒。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过,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愤怒理清了复杂的生活,并不断将其重组。

  愤怒不需要我们一味地否认,它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当您感觉自己愤怒时,请不要用以下的言语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愤怒。

  如:“你怎么那么傻?”“没脑子,说了多少遍都记不住。”“难道你不知道怎么做吗?”“你对自己的行为能不能负点责任?”“难道你一直都这么自私?”

  您可以对孩子的特定行为表达愤怒,并告诉孩子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同时用榜样的方式教导孩子如何用可接受的方式表达愤怒。

  您可以采用以下话语进行表达:“我已经多次告知你了,你这么做我很生气,我希望你能明白整洁的重要性。”

  “我很生气,因为你已经答应我不再胡乱扔玩具了,但你没有遵守你的诺言。”

  “在家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但你却没有承担你的责任,我很生气,学习是你的责任,你需要自己做主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帮助孩子转化愤怒。当您情绪激动、生气愤怒时,孩子可能也会以同样的状态作出回应,他可能牙齿咬紧,瞪起眼睛,撅起小嘴,嘴里还说着“你烦人”、“我恨你”,这时就需要您建设性地解决冲突,作出非防御性和非惩罚性的反应。

  您需要将孩子口头上或者行动上的愤怒翻译成感情的陈述:“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我没有让你把玩具扔在地上”,或者“我一再让你把衣服叠整齐你很生气,让我给你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虽然您的解释他不一定能全部接受,但他会听取,因为他知道家长理解他的状态,并考虑到他的情绪。

  在走进家门之前做好准备。有一种简单的放松练习,不仅可以让您减弱紧张感,也能让您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闭上眼睛,从脚趾开始运动身体,让肌肉尽可能地紧张起来,把这种紧张感保持5秒钟,再慢慢地放松。然后重复这一动作,让您的脚趾保持5秒钟的紧张感,然后慢慢放松。脚趾之后,再移动到脚,接着是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腰部、胸膛、肩膀、胳膊、手、嘴巴,最后是额头。当您收紧和放松身体的某一部分时,您的注意力也集中在这一部分,不要让您的思想四处漫游。在练习结束时,您会感到放松和舒服。然后,您就可以心平气和地拍掉身上的尘土,推开家门,送给孩子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深情的吻,或者一个热情的拥抱。这些举动看似普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许多华丽礼物都不能代替的“奢侈品”。

  没有天生胡作非为的熊孩子,也没有天生就会“坑爹”的娃。如果家长蛮横无理,孩子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容忍、讲道理;如果家长自私自利,孩子怎么可能大方谦让?任何一个孩子品格的形成都是有迹可循的,家长的品行就是孩子的品行,家长是孩子的模板。所以,从自身做起吧,您平和、有爱地出现在孩子面前,营造出了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时,孩子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热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上一篇:朋友圈里的“隐形人”
下一篇:最美味的食物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