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50119_32215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小探索者》

《小探索者》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本刊读者对象是7—14岁的少年儿童,以全新的少儿最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重点激发孩子的发现意识;培养孩子从小爱科学、爱探索。

文章数
分享到:

神奇的鹦鹉螺

2015-01-19 14:32:31

神奇的鹦鹉螺

 

  无论天下的飞禽走兽有怎样的生存本领,一旦被人类盯上,它们就在劫难逃。例如鹦鹉螺,虽然它躲过了恐龙灭绝的那场劫难,却因为拥有美丽的外壳,而在6500万年后濒临灭绝。

 

“活化石”鹦鹉螺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古老的鹦鹉螺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复杂生命之一,有5亿年的历史。鹦鹉螺被古生物学家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在奥陶纪的海洋里,鹦鹉螺堪称顶级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虽然鹦鹉螺和大熊猫一样稀有,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

 

从鹦鹉螺到鹦鹉螺号

  鹦鹉螺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鹦鹉螺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

  除了外表,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鹦鹉螺”号总重2800吨,共花费5500万美元。整个艇体长90米,航速平均20节,最大航速25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该艇与当时的普通潜艇相比,航速大约快了一半。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体外形与内部、动力仪器与作战装备,都是最精密的科学产品,都是用最流线型的外貌与简便的控制装配起来的,与普通潜艇相比,“鹦鹉螺”号艇体外壳显得更为厚实,潜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进时,凭其特装的声呐,可以自由探路,绝无触礁撞石的危险。

 

鹦鹉螺的现状

  然而,躲过数次大灭绝的鹦鹉螺现在面临新的灾难。它们美丽的外壳逐渐得到收藏者的青睐,而人们并不满足于收集由海浪冲上岸的、带有瑕疵的鹦鹉螺壳。渔人们看到了商机,他们大量捕捞生活在深海中的鹦鹉螺以取得完整无缺的外壳,这些鹦鹉螺壳被高价出售。在很多地区,人们无法进行科学捕捞,而是使用传统捕捞方法,留下成年个体而放走幼年个体。可是,鹦鹉螺这一物种,幼年个体的生存率很低,但个体的自然寿命很长,因此成年个体还能够继续繁衍数十年,过度捕杀成年个体将对整个种群带来灭顶之灾。

    虽然鹦鹉螺渡过了六千多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但如何与地球上的七十多亿人口相处,对它们来说是个难题,鹦鹉螺的演化无法跟上人类发展的脚步。只有合理捕捞、加强保护,才能让“饱经沧桑”的鹦鹉螺家族继续繁衍下去。

上一篇:细菌,藏在身边的外星人
下一篇:爆脾气的“蘑菇”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