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MAN(科曼)老板的故事--中国数字科技馆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越玩越野》

《越玩越野》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创刊于2006年,双月刊,是中国第一本针对越野车、SUV创办的高端杂志,是一本提供给成熟男性的玩具手册,也是一本带给人无限梦想的男性化杂志……

文章数
分享到:

K-MAN(科曼)老板的故事

2022-06-14 13:11:00

  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K-MAN这个品牌在越野圈可谓大名鼎鼎。产品价格不低,销量也不小。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真的有一种人做事情、做企业是纯粹的出于钻研和热爱,而不是把金钱放在首位的?

  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但跟他熟的人,都说他是。

  他叫姜太云,他创立了K—MAN(科曼)品牌。

  他应该有什么样的故事?

  理工男的职场路

  故事的开头千篇一律。

  一个机械专业的工科男,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了一家国际顶级的制造品牌并一路晋升。这个品牌,就是做减振器的。

  出于对机械的兴趣和热爱,在“打工”时代,他就把减振器的技术和上下游的产业链摸了个明白。

  “摸个明白”并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单纯地想把这个产品搞清楚,就像大学的时候做课题、搞试验一样。

  在摸出门道之后,他觉得自己“行”了,想要多做些东西了。

  似乎每一个创业者都能讲出这样的故事——在觉得自己“行了”的时候,被浇了一盆冷水。而且跟每一个能讲出这样故事的创业者一样,泼出这盆水的,就是姜太云当时的老板。

  姜太云数次向老板提议希望能做一些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老板只是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点“不务正业”。

  年轻人需要证明自己。对于准备好了的人,机会并不罕见。

  一名知名的越野赛车手向当时还是“打工仔”的姜太云抱怨找不到合适的赛车减振器:“一支一万多,一台车要用八支,然而花这么多钱性能还不是最好的。”赛车手的下一句话就是:“你不就是做减振器的么,能不能给我们做一套赛车减振器?”

  这次对话发生于2009年。

  年轻人决定下海

  2010年,姜太云正式离职。

  既没背景也没资金,要做的东西在中国市场上尚属技术空白,连零件供应商都找不到。他就这么开始了。

  “那时候也年轻嘛,没想过未来会怎样。就一心想搞技术,是一种充满热爱和有点理想主义的状态,就有点无所畏惧。”

零件,减震器,辞职,品牌

  辞职下海的年轻人搬去了浙江嵊州——一个朋友在乡下有个院子,他可以以最低的生活成本进行减振器的研发。

  在这里,他经历了无数次推倒重来,无数次捉襟见肘。

  2011年11月,他成功研发出了K-MAN第一代赛事减振器。

  初代产品自然有些不成熟,但提起当时,姜太云至今都很自豪:“那时候别的减振器还只有不可调节,或者是只有一个压缩调节,但我们做出来了支持压缩调节和回弹调节的产品。”

  做出了第一套产品后,姜太云忐忑地扛着8支减振器,从浙江嵊州坐了一夜的大巴车去到山东临沂,拿给赛车手试车。

  之后的故事,是那位赛车手驾驶着装了K-MAN八根减振器的赛车,在比赛中拿到了好成绩。对孤注一掷的姜太云和初生牛犊的K-MAN品牌来说,这个“好成绩”太重要了,它决定了他能不能走下去,以及往什么方向走下去。

  今天看来,当然走下去了,方向也很明确——姜太云携K-MAN正式填补了中国市场上越野赛车减振器技术空白,踏上了创业之路。

  “赌赢了”

  姜太云回忆起那几年的工作状态,至今都是兴奋的怀念:“那时候不是在搞研发,就是在试车和跟比赛收集数据。一年到头全国各地的赛场到处跑,晒得很黑,还总是灰头土脸的,的确是辛苦,但真不觉得累,就一门心思要着怎么做出好产品,干劲儿十足。而且那几年也算是借着机会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去了很多国家……”

  2012年,K-MAN第一次参加中国最残酷的越野拉力赛——环塔。

  此后,他和他们经常出现在国内、国际的顶级赛事上,直到达喀尔。他和他们经常出现的那些场合中,使用K-MAN减振器的赛车越来越多了。

  2020年韩魏驾驶装着K-MAN减振器的“大黄蜂”闯入了达喀尔,闯出了在达喀尔赛场上中国车手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也是达喀尔赛场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品牌。

  当年的“出走”多少有点赌气。但姜太云已经实现了代表中国科技制造的身份,站进全球技术舞台的夙愿。

  他“赌”赢了。

  “扬名”

  机会又一次宠幸了准备好了的人。

  2012年,有越野爱好者在赛场看到K-MAN减振器,感觉很不错,于是就找到姜太云问能不能做点民用越野车的氮气减振器。

  那时候的越野玩家,有不少是真的懂越野懂技术,跟他们交流姜太云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当时的改装市场也风头正劲,他决定将赛车的减振器技术带到民用越野市场。

  2013年2月,K-MAN完成了Jeep牧马人减振器的研发。试用的是重度玩家,喜欢激烈的驾驶,并不太在意舒适性,所以当时得到的反馈是“行、不错”。

  于是第一代产品开始被投向民用车市场。

  姜太云清晰的记得,第一套产品卖了是15300块钱:“当时拿到钱特别高兴,因为那时候没钱,零件的货款都是欠着账,拿到钱就赶快先给付上一些。”

  这15300块钱挺贵,但挣得也还真不容易。产品因为是从赛事减振器衍生而来的,安装和调试对技师要求很高。姜太云要自己做研发,搞测试,还经常自己当技师做组装,听着都很辛苦。

  懂技术、不怕劳苦的姜太云跌跌撞撞,带着K-MAN在民用越野市场也算“扬名立万”了。

  过“大坎”

  不久,姜太云“翻车”了。这次“翻车”,把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企业和骄傲一笔勾销。

  直到今天,人们还总是提起那段故事。关键词是“漏油”。

  漏油事件的来龙去脉早有定论。大家看不见的是姜太云咬着牙,陪着笑,给用户和经销商退款,收回大量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品——用尽了所有的资金,赔掉了全部的口碑。

  创业6年的姜太云回到了起点——背着“漏油”的口碑,K-MAN的品牌力似乎比起点还低。

  于是,有人劝姜太云“要不放弃K-MAN重新立个招牌吧,那样亏损会小一些”。

  可他不舍,更不愿:“在减振器领域,中国需要一个代表中国科技制造水平的品牌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科曼要成为这个品牌,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骄傲。我热爱这个行业,这是我要做一辈子的事情,就想要敞亮真实。那我就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匠心如初

  姜太云更喜欢的身份是“工程师”而不是“老板”,与其处理管理和财务,他更愿意埋身到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去,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改善性能。

  他对每一个造访者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些外行们看不懂的零件,是从什么国家进口的,参数有什么优势,为什么我们国家还造不出这样的东西,“我们”怎样在性能指标上有所进步……也许,这是夜深人静时他钻研的另一个课题。

本文节选自《越玩越野》

上一篇:《越玩越野》
下一篇:这是你理想中的多功能越野旅行车么?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