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60603_55522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媒体达人  >  罗晨

罗晨

开博时间:2016-11-21 20:39:00

简介:《健康与营养》编辑

文章数
分享到:

低钠盐——祸兮福兮?

2016-06-03 09:29:45

“转肾内科同事的微信,这个很重要,尤其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急诊的高钾血症患者越来越多,追问病史,许多人都食用低钠盐,因为低钠盐比普通盐贵,认为贵的就是好的。我们肾脏科的医生,天天讲,就买最便宜的雪花盐,不能买低钠盐,低钠盐就是高钾盐,是送命盐,恐怕一般的医生也不知道,或者也没有注意,只有肾脏科的医生特别重视!”最近这条医生的微博火了,也火了低钠盐。

 

什么是低钠盐?

 

普通加碘盐中,氯化钠的纯度高达95%。因为钠离子能增强人体血管表面张力,容易造成人体血流加快、血压升高。而低钠盐是以碘盐为原料,再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从而改善体内钠(Na+)、钾(K+)、镁(Mg2+)的平衡状态,预防高血压。但需要给大家说明的是,低钠盐中钠含量比普通加碘盐低35%~40%,口味变淡了,正好适合人们口味清淡的需求,如果不习惯,可以适当多用,但仍然能保持钠(Na+)、钾(K+)、镁(Mg2+)的动态平衡,不影响正常使用和功效。

 

为什么说它是“送命盐”?

 

正常的低钠盐中将一部分氯化钠用氯化钾替代。低钠盐中含氯化钾25%。按照每天推荐6 g盐来计算含氯化钾1 500 mg,也就是钾元素795 mg。但是这真的是会让人送命吗?

 

哪些人会“送命”?

 

心脏和肾脏关系密切,心脏的急慢性功能不全,可以导致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一部分人使用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有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和高钾血症。还有一部分肾病病人(一部分是高钾血症)这三类人群不要吃低钠盐,因为低钠盐是以钾取代钠,而钾的作用主要就是当人体摄入之后,能够促进钠的排出。由于肾病患者的肾脏对钾的排泄功能降低,尤其是排尿功能出现障碍(例如尿毒症)的患者,钾不能有效排出体外,堆积在体内会造成高血钾,容易造成心律不齐、心衰竭,对机体造成危害甚至会危及生命。

 

普通人吃低钠盐会吃出高血钾症吗?

 

按照我国营养学会发布的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量,健康人的钾的推荐摄入适宜量为每日2 000 mg,预防慢性病的钾建议摄入量为3 600 mg。按照低钠盐的量我们离正常钾的含量还不达标,离预防慢性病的摄入量还相差甚呢!对健康人来说,我们食用盐普遍过量,基本上达到10 g,所以食用低钠盐对我们来说还是有益处的。

 

我们吃低钠盐会吃成高血钾症吗?

 

根据上述标准,每天即使用全部的低钠盐代替正常的盐分也离正常钾的推荐量还相差甚远,所以正常人不必过分担心自己出现高血钾症的出现。而且正常我们一日三餐有一餐甚至两餐会在外面用餐,这时大部分的饭店食用的是正常的盐而非低钠盐,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每天食用的低钠盐基本在2~4 g,根据这个量来计算钾的含量和正常钾的推荐量来比较一下,你还会觉得正常人食用低钠盐存在高钾血症的风险吗?

 

钾存在于哪里?

 

我们所吃的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钾。还有我们喝的浓肉汤也含有丰富的钾。正常情况下每天食用500 g的蔬菜和200 g的水果,能得到2 250 mg的钾,权威研究证明正常人如果能够达到每天摄入3 600 mg的钾,对于预防慢性病(如高血压)有效果。

 

正常人的排钾

 

由于正常的健康人肾功能有很强的排钾能力,当食物中摄入钾过高时会很快从尿液中排出去。对于高血压初期的人群和有高尿酸血症的人群来说,多吃一些含钾较高的食物既有利于降低血压,又有提升尿液pH值的功效,有利于预防痛风发作。

 

低钠盐的好处

 

预防高血压

 

当现代人追求美味和精致食物的趋势越来越重,高血压的发病趋势越来越呈现年轻化。人们的饮食里已经摄入太多的钠,钠太多就会造成钾不足。用低钠盐代替正常盐的意义在于,在食用同样咸味的饮食下,钠的摄取量已经减少一半,同时也摄入了钾。钾非但没有升高血压的效果,反而有降血压、保护血管壁的功能,对于预防高血压年轻化有着一定的帮助。

 

低钠盐的食用误区

 

很多人听说低钠盐可以预防高血压,将家里的食盐换成了低钠盐,可是每次炒菜时,还是一勺一勺的加盐。必须注意的是,千万不可因为低钠盐有好处就大把大把地用。做菜时若用太多,就失去了减盐(低钠)的意义。

 

怎样正确使用低钠盐

 

低钠盐中含有一小部分的镁,所以相较于普通盐的味道低钠盐的味道会稍微偏苦,在菜肴水分比较大的时候不要加低钠盐,因为镁吸水后味道会偏苦。炒菜时建议在食物快要出锅时再加低钠盐,让盐分包裹在菜品表面,这样菜品不容易发苦。

上一篇:健康私厨——寒天小果冻
下一篇:薄饼意大利比萨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