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50731_31941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媒体达人  >  杨晗之

杨晗之

开博时间:2016-11-21 20:30:00

《科学画报》编辑

文章数
分享到:

中国科学一百年后能否赶上日本(上)

2015-07-31 17:38:58

/

中国明确提出,要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达成这一目标,无疑要有信心、有热情,要付出努力,但也要保持头脑清醒,认清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实际状况,看到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049年的宏伟目标中,最具公认可评判标准的无疑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程度。本文希望通过陈述各项基本资料,让读者认识到我国科学发展的现状远未达到“高枕无忧”的地步,今后的发展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这冷酷的现实面前,我国应该长期努力进取,不断创新,而不能过早养成“守成”的心态。

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有多个衡量标准,较高的标准是看科学发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多大。对一个大国来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其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虽然它做不到全面和绝对准确,但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是可以用来作为评判标准的。

在科学方面,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数量可作为“中国是否赶上了日本”的一种估量标准。当然,这无法全面反映科学发展情况,而且对每个科学工作者来说,也无须把赶上某个国家或某个人看成奋斗目标。

在科学上赶超日本不是中国的最高目标,但这也并非是很容易达成的目标,并非是可以忽略或轻视的问题。高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潜力,拟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很可能带来失望;低估我国的发展趋势,又会过于悲观。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在自然科学领域,自1949年日本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至2012年,日本本土的科学工作共11次(12人)荣获诺贝尔奖。在数学领域,日本本土工作曾获1次菲尔茨奖。这些数字远低于美国(诺贝尔奖获奖者超过300人,其中自然科学奖获奖者超过200人),以及英国和德国(诺贝尔奖获奖者约100人,其中自然科学奖获奖者约80人),也少于法国、瑞典和俄罗斯等国。

鉴于我国现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和菲尔茨奖获奖数都是零,应该说我们在2049年赶上美国、英国和德国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可以讨论赶上日本的可能性。

乐观地看,到2049年我国确实可能有12人已经获得诺贝尔奖。不过,因为诺贝尔奖有滞后性,而且不是每个值得获奖的工作都能得奖。比如,日本已经有四五项可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工作,但迄今只有一次获奖。即使我国到2049年已经有12人做出了可以获诺贝尔奖程度的工作,也不一定都能得奖。即使有12人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也只是赶上了2012年的日本,而不一定能赶上2049年的日本。

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11次(12人)中,有7次(8人)的获奖时间在2000年以后。也就是说,19491999年总共有4位获奖者,平均每10年增加1位;而在2000年后,大概是每2年增加1位。按照这个趋势,到2049年日本将有约30位诺贝尔奖获奖者。

如果按“获奖时间与实际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间隔超过20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规律来看,日本19812000年的研究工作的获奖高峰应该在2020年前后,而20012012年的研究工作的获奖高峰在2032年左右。按此趋势,日本本土可能获奖工作的时间累积曲线,在未来20~30年还将是一个较陡的上升曲线而不是S形曲线。因此,认为到2049年日本将有30人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很可能只是保守估计。

在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后,不少人对日本表现出轻视,这种“低估”并非明智之举。事实上,从科学技术方面来看,我国与日本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到2049年能否赶上日本并非定论。从两国科学发展的现状来看,认为赶不上的可能性比较大,也非耸人听闻。

与日本比较,也许有助于激励我们奋发图强,起到“知耻而后勇”的作用,摒弃在创业时期就开始弥漫“追求分成”和“小富即安”的心态。

 

——选自《科学画报》2015年第七期

 

上一篇:如何用音乐雕塑你的大脑 ♪
下一篇:盐藻有保健功效吗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