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60122_34554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学姐来了  >  第122期

性别认同

来源:

同剧中的太子妃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性别”并非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心理学意义的“性别”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生命呱呱落地之时,“男孩还是女孩”的性特征就已经确定下来了,但性特征只具有生物学上的分类意义。人们之所以会在长大之后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性别品质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源于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而“性别认同”的过程就是把生物学、心理学意义上的“性别”协调一致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孩子在10-14个月左右就会表现出对不同玩具和不同运动的偏好,儿童的性别认同意识通常在2岁左右开始发展,而父母是孩子性别认同的启蒙老师。一方面,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来自他们对父母的观察和模仿;另一方面,父母对待儿子、女儿的方式、态度不同,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作为一个男孩/女孩应该怎么做”。当孩子慢慢地了解“性别”的概念时,就会和同性别的父母形成认同,获得作为一个“男孩”或者“女孩”所应该有的行为模式。到了5-7岁,相对固定的性别定型就会形成,并会影响到个体后续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方式。进入幼儿园、学校之后,同伴之间的认同也会开始发挥作用,孩子们更偏爱和同性别的小伙伴一起玩。从孩子们不同的游戏类型中,研究者们发现:男孩们更关注的是群体中的主导地位,而女孩们则更关心群体的一致性。通过同伴团体,孩子们继续自我教育,不断强化着自己的“性别”。

本文来自: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lx_fiona]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5
./t20160122_345549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