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缸塔法制造硫酸
分享到:
展品简介

  批量生产子弹和炮弹,需要大量的火药。而在抗战时期,民间生产的黑色火药爆炸威力不足,从战场上缴获来的无烟火药又非常有限。毛泽东指示要尽一切可能发展工兵炸药。制造无烟火药,必须先有硫酸。
  由于正规的接触法、铅室法制造硫酸在太行山区均无法采用。刘鼎就组织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就地取材,土洋结合,把老百姓家中的陶瓷大缸两个一组对垒成塔,再把几个塔连接起来组成缸室,用“缸塔法”代替“铅室法”,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硫酸。
  抗日战争时期,黄锡川、韦彬、张方等人,在没有铅室、没有不锈钢材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具有耐酸和抗腐蚀性能的大水缸,一个做成“公”,一个做成“母”,一对对上下对扣,叠成缸塔,在缸上打孔,各个缸塔用铅管连接。前塔前安有两个设备:一个是三角形的铜硫磺箱,放入硫磺,在其中点燃硫磺,用风箱代替风机鼓风,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另一个是火硝罐,装入火硝和硫酸,加热后产生氧化氮气体。所有产生的氧化硫、氧化氮气体和氧气等一起进入缸塔,经过多级循环蒸发形成硫酸。化学厂边生产边改进,形成硫酸、硝酸批量生产,通过“盆式硝化法”生产硝化甘油,使太行山根据地火药、炸药生产由黑色炸药转向烈性炸药,并逐步由枪弹发射药延伸至炮弹发射药,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
  展项:缸塔法制造硫酸
  展品通过风箱、铜硫磺箱模型、火硝罐模型、缸塔模型、灯带、背景图文与多媒体视频相结合,演示了缸塔法制造硫酸的全过程。感受民间智慧与科学创造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展品视频
展品漫画
数字看展品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