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飞船结束长达六个月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这一次,它的目的地依然是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自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便从备用着陆场华丽转身,成为主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着陆场的搜救团队也不负众望,迅速锁定了神十二返回舱的位置,并成功搜救。但这并不是东风着陆场的“首秀”。早在2016年6月26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返回,这是东风着陆场首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启用。此后,东风着陆场“露脸”的次数就变多了。随后,包括神舟十八号在内的神舟系列飞船都选择东风着陆场作为返回地点。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四子王旗着陆场独挑大梁
但在之前,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器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选择降落,东风着陆场并不作为主回收场。
这是因为早期的东风着陆场主要用于导弹和无人飞行器的试验和回收任务,执行载人航天器回收任务的基础设施有限,未达到该回收任务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建设和完善。且东风着陆场所在的区域靠近巴丹吉林沙漠,地表以沙漠为主,地形复杂,多沙丘,不利于航天器的安全着陆和回收行动的开展。
而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势平坦开阔,拥有广阔的草原和牧场,地形条件非常适合航天器的着陆和回收。这种开放的地形有助于降低着陆期间碰撞障碍物的风险,提高了着陆的安全性。另外,该地区气候相对稳定,降水量少,晴天多,有利于着陆期间的视觉和雷达跟踪。同时,草地覆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返回舱着陆时的冲击力,增加了航天员和设备的安全性。而且,四子王旗自神舟一号以来,就一直作为主要的着陆和回收场所。多年的运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回收体系和应急预案,相关人员对当地环境非常熟悉,有利于快速、高效地进行回收任务。四子王旗的交通条件也十分便利,公路网较为完善,便于回收队伍和设备快速抵达指定地点。其完善的通信设施,保障了着陆和回收过程中的实时联络和数据传输需求。同时,四子王旗人口密度较低,选择在此着陆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地面人员和建筑物的影响,降低了着陆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这一切使得四子王旗在航天着陆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东风着陆场“替补”上位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空间站时代的到来,东风着陆场附近建立起了完备的通信、测控和后勤保障设施,能够为航天器的返回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提高了任务的可靠性和效率。
从地理位置而言,东风着陆场东南部紧邻巴丹吉林沙漠,西部靠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该中心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基地,具有丰富的航天活动经验。东风着陆场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力量,构建了一支专业且高效的搜救团队。这支队伍不仅能够承担飞船回收舱的搜救任务,还能处理火箭残骸的回收及航天员的紧急救援工作。科研人员可以充分利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先进的测控、通信、气象、医疗、运输与后勤支持系统,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迅速组建起功能完善、专业全面的搜救队伍。
再加上东风着陆场所在的区域,拥有四季分明、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少雨多风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不仅为飞船的回归提供了更多的窗口期,也让监测设备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尤其在寒冷的冬日,干燥的空气减少了降水的概率,进一步提升了着陆的安全性。
将着陆场移至东风后,还可以实现发射和回收任务的区域集中,便于统一指挥和协调,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运营成本。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东风着陆场成了神舟系列的“御用”着陆场。
神舟十二号搜救任务执行中
在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中,着陆场的选择始终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因素。神舟系列飞船的着陆点选择,从四子王旗到东风着陆场的转变,不仅反映了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航天战略的调整和优化。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运营成本,更为航天员的安全归来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四子王旗和东风着陆场将继续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守护着中国航天的辉煌梦想,见证中国航天的每一个辉煌瞬间,迎接更多的航天英雄凯旋。
部分信息来源于新华社、环球网、央视网等
(科学性审核:周炳红,中国航天科普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