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垣:倾尽毕生心血,推动氟化学研究发展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黄维垣,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黄维垣
  黄维垣,中共党员,1921年12月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从事甾体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后因国防工业的需要,转向硼氢化学、有机氟化学和含氟材料领域研究。
  如果再给我一次人生,我仍然会回来,为共和国旗帜增光添彩。
  ——黄维垣
黄维垣,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黄维垣在上海有机所办公室
  1943年,黄维垣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195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黄维垣与多位爱国留美学生一起,公开致信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及美国总统,争取回国机会。1955年,黄维垣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黄维垣,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黄维垣在上海有机所办公室阅读文献
  1958年,我国的“两弹一星”任务需要解决火箭高能燃料的研制问题,有机所也参与其中。黄维垣与同事丁宏勋一起,根据导弹研制总指挥钱学森提出的研究方向,担负起硼氢燃料研究组的领导任务,带领组员攻克了数个难关。之后,由于国家迫切需要氟材料,他又转向了氟化学领域的研究。他带领研究人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含氟润滑油的剖析、研制、中试、扩大生产全过程,保障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顺利研制。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钱三强曾说:“有机所帮大忙啦,我国原子弹比原计划提前一年爆炸。”同时,黄维垣还开展氟氯油、氟溴油的合成研制,用于航天工业中陀螺仪的运转,在我国国防工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黄维垣,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1962年,黄维垣(二排右四)在上海有机所大门口与同事们合影
  1965年,有机所接到“热控用有机涂层材料的研究”任务。在黄维垣带领下,有机所成立专项团队,自主设计了对应真空高紫外辐射、大温差等多个模拟设备,不断摸索、测试、研究,研制出通用型F-650涂层,涂覆于“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壳体内表面和各仪器舱表面。这是对航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贡献,至今,大部分卫星依然采用这种涂层。
黄维垣,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黄维垣手记
  改革开放之后,黄维垣带领氟化学研究室从军用转向民用,研制出氟碳结构的铬雾抑制剂F-53,解决了电镀工艺中的污染问题。这是迄今中国在使用的氟化学产品中唯一一个自主研发的产品。研制出用于视网膜手术的全氟萘烷与全氟辛烷,打破了国外产品在眼科手术中的垄断,大幅降低手术费用,促进了视网膜手术新技术在全国各级医院的推广应用。

  资料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710_1051307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