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精彩内容推荐

注射迷幻剂能诱导人说出秘密?《悬崖之上》中的“实话药”真实存在么?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悬崖之上》是一部谍战片,为了完成名为“乌特拉”的秘密任务,四位在苏联接受长期训练的特工悄悄回到哈尔滨。由于叛徒的出卖,刚空降后兵分两路的他们就已经进入了敌人的陷阱之中。跟大多数谍战片一样,《悬崖之上》也有特工被抓、经受严刑拷问的情节。在用尽酷刑仍然得不到想要的信息之后,敌人用上了杀手锏:注射迷幻剂,诱导主角说出秘密。
悬崖之上,谍战片,电影题材
  那么,真的存在“实话药”么?有人认为,当人处在半梦半醒之间,意识开始涣散时,会变得多话,并难以抑制自身行为。因为讲谎话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资源,需要抑制真实的想法,记住谎言的前前后后。在人意识涣散的时候,由于认知资源有限,没办法让自己集中精力说谎,因此容易讲出实话。酒后吐真言就是这个道理。
  《悬崖之上》的时代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片中出现的致幻剂来自美国,的确是那个时期的“最新技术”。至今还在一些地方被当成刑讯逼供“法宝”的硫贲妥钠,就发明于1930年代。硫贲妥钠是巴比妥酸盐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阻碍神经信号的传递,让人镇定下来,早期被广泛当做安眠药使用。这种药物的成瘾性极高,过量使用是致命的(玛丽莲·梦露就是服用了过量的巴比妥酸盐自杀的),因此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把它当成安眠药。作为“实话药”的硫贲妥钠,其作用原理和酒精差不多,通过让人迅速进入半昏迷状态进而说出实话。其实,人在这时候说的话并不一定是实话,更可能是他想说出来的话。
悬崖之上,谍战片,电影题材
  除了谍战片,很多其他类型的影片也会出现威逼利诱“说真话”的情节。“催眠”就是一种电影中常见的让人说真话的方式。实际上,美国的情报机构CIA的确就曾经有过关于在审问中使用催眠术的专门报告。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也有人认为“催眠”是一种人际互动,被催眠者需要配合、起码是不抗拒催眠师,才能进入催眠状态。有三种情况下,被催眠者可能意识不到被催眠:睡眠,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在看到他人被催眠的同时自己被催眠。但即便如此,要让被催眠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入催眠状态,也需要被催眠者和催眠师之间存在良好的关系,这在刑讯中显然是难以存在的。除了“合法性”的考量(算不算“诱供”,能不能在受讯者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获取证词等),人们对于在催眠状态下所获证词的真实准确性也存在疑虑,因此在实际审讯中并不会使用催眠技术。
  那么,还有什么办法来获得实话呢?俗话说,攻心为上。首先要避免指责的态度,因为指责的态度只能让对方处于更加防御性的位置。表现出同理心,理解对方处境,更可能让对方放下心理防线。这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肢体语言和态度上,比如身体保持正直,保持眼神接触,语气不卑不亢等等。小心的选择词汇,避免责备、武断的词汇,比如“拿”要比“偷”更为恰当。另外,让对方说出真话也需要时间和耐心。当给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人会选择说实话而非谎言。
  适当降低事态严重性,暗示结果不那么重要,责任不一定是一个人承担,并保证说实话不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也会让说谎者更容易说出实话。但也正是深知任务的重要,知道一旦泄密会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更加使得被俘的特工宁死不说出执行的任务,不供出同事的信息。

相关阅读:

AI测谎仪

迷幻剂作用机制

“读心术”可以识别入境健康申报撒谎吗?

测谎仪怎么识破谎言?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陈小莉]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518_1047922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