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见字如面  >  科普阅读荟  >  知识就是力量  >  知力新媒体

致敬科学家|戚发轫:亲历中国航天“从无到强”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

戚发轫;中国航天;航天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原文作者/哈立德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戚发轫院士

戚发轫;中国航天;航天

  戚发轫(1933年4月-)辽宁省复县人。中国著名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担任过多颗卫星和飞船的总设计师,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他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人物。

  “亡国奴”少年的航空强国梦

  “我是做过亡国奴的人。”每当回忆起童年时代,戚发轫常会这样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后迅速占领东北全境,开始了长达14年的法西斯残暴统治。他的童年就在这片沦陷的土地上度过。

  在戚发轫看来,日本侵略军能在中国肆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掌握了(相对于中国而言)比较先进的科技,其战机至少在亚洲相当出色。这使日本能经常对中国的大城市和交通线发起空袭,且多数情况下不会受到有效抵抗。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东北也被战乱波及。已经升入中学的戚发轫发现,美国的飞机经常在东北各地轰炸,但从未到过大连,这是因为当时大连有苏联的驻军。苏联当时的空军也不弱,这令美国不敢随意去挑衅。 受日美空军侵略欺凌的时局,在他心里播下了“航空强国”的种子,让他想要为中国打造强有力的空军尽一份力,结束这种任人欺凌的历史。高考时他一门心思要学航空,所有3个志愿全填的是与飞机有关的学校和专业。他成功考入了清华大学航空系,又随着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

  从航空“转行”投身航天

  随着美、苏、英等国吸收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火箭技术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导弹成为一种实用武器,与之同源的技术则为人类敲开了进军宇宙的大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将人类带入航天时代。鉴于此,新中国领导人也决定发展人造卫星技术追赶世界科技潮流,研发核武器与导弹技术也被纳入议事日程,以提升解放军的战斗力,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戚发轫“航空强国”的理想也因时局而发生了一些改变。1957年他毕业后据所学专业被分配到刚成立的国防部五院,成为解放军的技术人才。这是新中国首个为研制导弹、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有航空基础知识的人才是他们急需的。但由于外国技术封锁和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底子,整个研究院里除了院长钱学森外没人知道导弹究竟为何物。

  “为了揭开导弹神秘的面纱,钱学森院长亲自给我们主讲了《导弹概论》。我上大学时就对钱学森崇拜已久。终于能当面聆听他讲课,领略他的风采和智慧是最让我兴奋的体验。我这个‘门外汉’第一次走进了一个全新领域,见识了导弹的神奇与威力。这让我暗下决心要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乃至生命!”戚发轫说。

  从此,他就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块“砖”,亲历了中国导弹研发和航天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历史瞬间。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意气风发的戚发轫参与了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研制工作。他搞过导弹后又进入一个近似的领域,参与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结构和总体设计,提出了简单可靠的火箭三级与二级分离方案,在飞行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正当他打算在火箭研制的天地大干一番时,主管军事科技的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把他和另外17位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调往新成立的研制卫星的研究院,即后来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他们也被后人称为“航天18勇士”,成了中国走进航天时代的重要骨干。 1967年,戚发轫的工作从火箭转向卫星研制,并成为中国自行研制的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此后,他又主持了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

  “神舟”飞船的幕后舵手

  1992年,已59岁的戚发轫接受了一项新任命:中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他从担任总设计师开始,一刻也未停止对飞船研制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到被称为“最后一次彩排”的神舟四号飞船,凡是能被预想出的、在航天飞行时万一会出现的问题,他都要求设计人员千方百计去发现和寻找。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争八保九”的时间表,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需要在1999年里进入太空,如果能在1998年试飞则更好。当时间进入1999年,“神舟”首飞又被列入当年中央提名的澳门回归、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庆典这三件大事之一。

  面对紧迫的时间和当时薄弱的技术储备,戚发轫与飞船研发团队选择了既稳妥又“冒险”的方案,保留了确保飞船返回中国境内的分系统,去掉了与此无关的分系统。但就在神舟一号试飞前夕,飞船上一个关键的定向陀螺被卡住了,要修复这个组件唯一的方法就是拆开飞船的“大底”,也就是返回舱的“底盘”。那里有上万根线路盘根错节,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让飞船彻底报废,延误整个试飞进度。经过复杂的讨论和磋商,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指挥决定拆开飞船检修。

  为了做好这个宇宙飞船的“开胸手术”,戚发轫从头至尾守候在工程现场,关注着每一个细节。飞船的“大底”被小心翼翼地拆开,“五脏六腑”都呈现在维修团队面前。经过检查发现,陀螺的电源部分出现了故障,连接航天员系统仪器的一根信号线的绝缘层也被压坏了。经过检修后“大底”又被完整地安装回去,飞船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故障。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顺利“起飞”。第二天凌晨飞船顺利降落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落点与理论值仅相距约11千米,首飞取得圆满成功。

戚发轫;中国航天;航天

神舟一号发射时戚发轫(左二)在指挥现场

  几年来,戚发轫和同事们为增强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绞尽了脑汁,只要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半点不敢懈怠。这种致力于排除所有疑问的严谨态度,使航天员出征有了更平安的保证。令戚发轫深感欣慰的是四艘飞船都顺利经受了太空的洗礼,而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新跨越。航天员“一步登天”的天梯,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中搭建完成。

  2003年10月15日,在神舟一号首飞仅仅4年后,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了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戚发轫;中国航天;航天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戚发轫(左一)在航天城与杨利伟会面

  时至今日,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越发成熟,但让戚发轫印象最深的,还是神舟五号凯旋之后,杨利伟在机场对他说的那句话:“我们国家的飞船真棒!”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陈小莉]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113_1040787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