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以上》,恋人未满。潘和琴从中学开始就是最好的朋友,如今十年过去,两个人还是彼此生活中重要的部分——甚至当琴的感情出现危机,潘也是她寻求帮助的对象。但潘不想只当朋友,两个人到底是再进一步还是退回朋友?电影里的故事当然有个美好的结局,朋友最终变成恋人。这个电影其实讨论的主题很常见:男女之间有没有纯友谊?
就像电影里一样,异性朋友,尤其是异性好朋友,常带着点暧昧的色彩:对有伴的人来说,另一半的“蓝颜”“红颜”会引起嫉妒;对没伴的人来说,亲密的异性“好朋友”也会引起家人朋友的误会,甚至作为异性友谊的当事人也可能会产生困惑。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男人和女人不容易成为朋友,“异性友谊”本身并不是传统社会关系中常态。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异性朋友,但“异性友谊”并不是自古就有。甚至在西方社会中,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只有少量的男性报告跟一位女性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首先,男人和女人并不容易成为朋友,因为男性和女性对于友谊的理解不太一样,朋友在一起做的事情也不一样。对于女性来说,朋友之间是亲密的,能一起分享秘密、感受。而男性则是一起玩耍、一起工作。形象地说,女人的友谊是“面对面”的,男性的友谊是“肩并肩”的。女孩和男孩很小就接受了关于性别意识、性别角色的教育和养成。在性别的社会化发展中,儿童更多跟自己的同性一起玩耍,进而形成了友谊中存在的“性别隔离”。 友谊的性别隔离也进一步强化了女性和男性对于朋友角色不同的理解、行为和态度。
“异性友谊”也并不是典型的人际关系形式。对于异性友谊的研究发现,对于异性友谊满意的女性会把男性朋友当成手足,而男性则会把女性朋友当成朋友。这是因为“手足”和“(同性)朋友”是社会关系的常态,人们会把身边的关系不自觉的进行分类。中国文化的五伦规定了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侧,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其中也只有“夫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朋友被默认为是男性之间。由于“非常态”性,异性友谊不像其他社会关系一样具有完整的规则和“脚本”。人们需要各种“社会角色脚本”来作为自己言行的范本和引导,当缺乏“脚本”,会使得人们不清楚自己该如何做,也不知道如何去判断别人的态度和行为,造成社会交往的紧张和混乱。
由于缺乏“角色脚本”,人们也很难就关系的性质和界限进行“关系定义性谈话”——这类谈话是对于关系进行总体的定位,也就是“我们是什么”的讨论。给关系下定义是一段关系里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下定义之后,会进一步对关系的性质进行明确。比如情侣之间会明确提出“你能不能做我女/男朋友”的问题、古代同性朋友之间会义结金兰等等,大家也会根据这样的定义,明确责任和义务。明确关系的性质、双方责权利,并时不时地进行确认,有助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异性友谊往往缺乏甚至双方回避对这段关系“下定义”,或者对关系性质进行讨论,这就大大提升了关系的不确定性。虽然有些人享受着异性友谊和爱情之间存在着的模糊界限,或者担心一旦“下定义”就再也不能回到朋友,但不少人也像《恋人未满》歌里唱的一样:“我们以后会变怎样,我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
英文歌曲《幸运》中唱到“我很幸运,跟最好的朋友相爱”,自己的爱人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会让爱情更为甜蜜、持久。传统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包含三个重要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每段浪漫关系中,这三个元素的比重并不相同,也会随着关系发展到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比如刚进入热恋时,两人可能火光四射,激情很高,但是并没有太深厚的承诺;结婚时,两人郑重许下承诺;而老夫老妻了,双方成了最亲密的家人。根据三种成分的比重,也有人把爱情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就包括“朋友般的爱情”,其特点是亲密成分高。有研究认为,浪漫关系的核心是友谊。一项追踪研究发现,那些更重视恋爱关系中的“友谊”成分的大学生情侣,对于关系质量更为满意,在一年半之后分手的可能性也更低。另一项对“老夫老妻”的研究则发现,那些在成为情侣前就是好朋友的人,对于关系各方面的满意度更高。
其实不论是真朋友,还是“友情以上、恋人未满”,明确关系的性质、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才会让双方(还有周围的人)都安心,关系也会更为稳固长久。
作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