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心理学  >  2018电影中的心理学

如果看起来不一样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日出

《奇迹男孩》可能是2017年最温馨的一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最近在国内上映了。电影的主人公奥吉一出生就有严重的外貌缺陷(颅面综合征),医生断定他活不过三个月,但奥吉却顽强地活了下来。经过27次整形手术,虽然奥吉比刚出生时“正常”了太多,但是他的面部依然扭曲,走到哪里都带着太空帽,因为只有在头盔之下别人的异样眼光才会少一些。奥吉在鼓励下,终于摘下头套走向学校,但是因为“不一样”还是受到同学的捉弄,奥吉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命运——“我可是拼了命才让自己这么帅!”

奥吉的面部畸形是天生的,但也有很多孩子是后天的事故造成了永久的伤痕,比如说烧烫伤、皮肤病,或者手术疤痕等等。奥吉标志性的宇航员头盔让他像个宇航英雄,如果你的家里或身边也有个肢体或者外貌与众不同的人,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身体形象与心理健康

“外貌缺陷”与社会文化有关,与社会常态和个体态度、价值均有关系。比如缠足、刺面都是对身体外形的改变,甚至损害了正常功能,但是并不都会被看成“畸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正常”反而是不正常。对于烧烫伤后的心理影响的综述指出,伤疤的位置、大小对心理健康有中等程度的影响,而社会因素、比如来自他人的态度(包括正面态度,如关心、支持;负面态度如歧视等)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外貌缺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的来自外界,比如歧视、污名化等,畸形影响社会感知和社会交往;影响也可能来自自身,比如身份认同、自信等。而这两方面的影响又往往会发生交互,产生1+1>2的效果。

人们对于相貌有刻板印象,比如漂亮的人往往被认为更善于交际、更聪明、更有领导力,这种把好的品质放到漂亮的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叫做“光环效应”。与此相反,对于身体尤其是面貌有缺陷的人,健全人可能存在负面的态度,甚至是歧视和偏见。在真实场景实验中,人们更不愿意帮助扮作面部畸形的实验者同伙:回避他们、站的离他们更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人给出过几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公平世界假设”,人们认为畸形是因果报应;二是由于不知道病因,而害怕被传染;三是不知道该如何跟他们相处;第四种解释是从社会吸引力的角度,认为待人接物的态度取决于相对的社会位置(是社交中心还是边缘人物),而人们总是希望和那些富有社会吸引力的人做朋友,回避那些吸引力低的。

外貌受损的人会经历更大的心理压力,自我概念受损,尤其是后天造成的畸形或伤疤,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中又以社交焦虑最多。有调查显示,烧烫伤住院病人在出院后两年,焦虑障碍的发病率为26.6%,而在另一项对皮肤病患者的调查中,61%的患者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症状。感到羞耻和焦虑,害怕他人的负面反应,往往会导致社会回避行为,即使不会完全避免公共场合及社会交往,也会尽可能回避暴露缺陷,就像《奇迹男孩》戴上宇航员帽,“这让他觉得安全”。除焦虑外,抑郁和低自尊也是毁容人群常见的心理问题。

身体缺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还可能由于不良身体形象所导致。身体形象(body image)包括一系列有关身体的心理概念,比如对外貌、体型、姿态等方面的观感、态度,对身体的自信、身体空间等,是自我概念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图式,是指固定的认知“套路”,也是指导如何感知、解释事物的框架,进而影响情绪和行为。在负面的身体形象图式下,个体可能会过分关注有关外貌的负面信息和反馈,出现消极思维。身体形象并不是对现实的客观评价,而是主观的看法,不仅包括对现实自我的看法,还包括理想的自我和应该有的自我。感知到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如果存在巨大差异,也会导致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

儿童更可能受到外貌畸形的影响。外貌缺陷让他们焦虑、沮丧,比如他们会觉得家长可能想要个“正常的”孩子,进而影响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另一方面,毁容的孩子也更可能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歧视和欺负,这些因素也可能使得他们形成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并在成人之后发展出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身体的剧烈变化(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对于身体形象的关注在青春期达到顶峰,这也使处于青春期的毁容者,更能感受到压力和痛苦。

即便是带着同样的伤疤,每个人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虽然作为一个整体,毁容人群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更高,但严重程度并不相同,不少人完全能够快乐、自信地生活。有的研究发现女性患者中毁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但也有的研究没有发现性别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可能与社会支持、个人的应对策略、甚至是否遮挡畸形(比如化妆、假发等)有关。另一方面,很多伤疤是由于事故或医疗原因所导致,在发生事故或治疗期间受到的其他痛苦,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即使痛苦的过程已经结束,伤痕也会引起对于以前事件的回忆,使人陷入不好的情绪状态中。

家里有个“外星人”

在电影中,父母给了奥吉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家长如果能够抱有积极的态度,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家人也一样会受到来自自己和周围的心理冲击。自责和愤怒是患儿家长常见的情绪反应。对于天生就有缺陷的儿童,家长尤其是母亲,会感到自责,有的则会对配偶有所埋怨,认为是因为自己或者配偶的原因,在孩子身上遭到了“报应”。对于因为事故而造成的伤害,比如烧伤或者烫伤,家长的自责或者埋怨会更重。在孩子烧烫伤之后,27%至81%的母亲感到自责,还会产生“如果……那么就不会……”的反现实思维,家长陷入这种偏激、固化的思维中,很容易产生抑郁等负面情绪,年轻、内向的父母更是如此。医疗过程带来的各方面压力(比如经济压力、精力耗竭等),也会进一步加剧家长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矛盾,也会导致家庭关系的进一步失调。家长的情绪问题、家庭内的不和谐,对于儿童的身体恢复、心理适应都有负面影响。

不仅是父母,兄弟姐妹也可能受到影响。不少儿童在第一次看到烧伤的兄弟姐妹时会感到难过,而在另一项回溯性研究中,不少儿童则希望在兄弟姐妹受伤后,能够更关心、更照顾他们。因此家长不仅要在见到患童前(比如去医院探病、或者患童回家),让没有受伤的孩子做好准备,也需要让没有受伤的孩子参与到治疗康复的过程之中。全家的参与,不仅有助于患童的康复与适应,也对健康的兄弟姐妹有益。

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家长要考虑如何恰当地跟他们谈论“与别人看起来不同”,如何应对别人对他们外貌的反应,以及如何处理自己的感受,鼓励大些的孩子更有自信的从小学升入中学。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并感到好奇,总是问“为什么”。跟孩子开诚布公地谈论他们的外貌表示你对于他们的样子很自在,也表示外貌缺陷并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谈话还能帮孩子准备好如何有自信地应对别人自然的好奇反应。

家长可能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交流,以下是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1.正面地跟孩子谈论他们的病症和外貌,跟孩子讨论自己的不同,学会观察,比如什么颜色、摸起来什么感觉等等。还可以给伤疤起一些特别的名字,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外貌。

2.从一开始就给孩子准确、诚实的信息,他们可以使用这些解释来回应别人的疑问和议论,尤其当他们更加独立、开始上学、去朋友家等等。

3.熟悉关于外表和不同的语言,这可以帮助你的孩子跟别人谈论自己。你的开放也会鼓励孩子跟你谈论其他成长中面对的问题。告诉孩子关于他的症状的医学名称和简单解释,这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并对此感觉自信,在以后对别人解释时也可以使用这些名字。

4.谈论孩子的长处和本事,他们和其他的孩子一样,这会让他们感觉良好。如果孩子听到有关外貌、缺陷、性格、能力方面的好话,他们会发展出更为全面的自我形象,并知道自己有价值。

要记住的是:不是你说什么,而是如何说。孩子不需要一下知道所有的事情,家长可以决定告诉孩子多少、在什么年龄告诉孩子。用镇定、自在、就事论事的态度跟孩子说话,能让他们安心,并做出积极的榜样。全家人一起讨论,找到每个人都觉得自在的词或者句子。这个过程也让兄弟姐妹参与进来,这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接受兄弟姐妹不一样的外貌,明白他的情况,在被问起兄弟姐妹的“不一样”时,能够自信地回答。在上学前,或者在学校遇到问题,还可以让孩子与兄弟姐妹进行“演练”,学会如何应对。

当“外星人”遇见“地球人”

《奇迹男孩》原著的灵感,就来自作者和两个孩子在商场里遇见的一个脸上有着吓人疤痕的男孩,因此她决定写一本书,关于“如何面对一个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世界”。

在公共场合,人们很容易注意到外貌上的差异。小孩子特别好奇也经常会表现出来,他们总是紧紧盯着东西看,提出很直接的问题。成年人也可能会多看两眼。虽然这种注意可能让人觉得不自在,但并不一定出于恶意:他们只是没见过,或者出于同情或关心。但是患者本人和家人经常是完全没准备好处理这种好奇,来自他人的关注让他们感觉不自在、愤怒、沮丧,也会因此不想出门。

Changing Faces 是英国一家专门针对烧烫伤人群的慈善组织,针对烧烫伤人群和他们的家人如何面对他人的“过分关注”,提出了五个简单的应对步骤。这些技巧包括如何对自己解释他人的关注,以及如何对他人的关注进行反应。你可能愿意提前准备一些不同回应,然后根据你当时的心情选择一种回应。

在电影中,奥吉乐观坚强的天性最终让他交到了很多朋友,一开始并不顺利,但慢慢地奥吉也改变了周围的人。实际上每个人都可能是“外星人”,总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接受自己,接受周围的“外星人”,每个人都能变成超人。


参考文献:

1. Thompson A & Kent G (2001). Adjusting to disfigurement: processes involved in dealing with being visibly different,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1, 663-682

2. Lawrene JW et al (2012). Epidemiology and Impact of Scarring After Burn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search, 33, 136-146.

3. Bakker A et al (2013).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pediatric burns from a child and family perspective: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 361-371

4. Changing Faces,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李鹭]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80122_690257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