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在辽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蔡克迪教授看来,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做着普普通通的事。但是,在我的眼中,我的父亲是我最崇敬的科学家,是我身边伟大的科研工作者。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科研初心,脚踏实地,扎实前行,不断地探索着化学电源领域的奥秘。
我的父亲是个标准的“80后”,在他身上,有着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率直与淳朴。从小到大我都一直佩服他身上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与严谨坚韧的科学态度。我的父亲热爱科学,和电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多年来,他一直围绕电化学方向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哈工大完成了本、硕、博之后,进入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期间还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且远赴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电化学是他始终执着追寻的主题。
我的父亲经常和我说,习总书记告诉我们:“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随着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其中,对储能设备的改进,是科研学者的头等重任。父亲所研究的锂空气电池正是一种用金属锂作负极,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正极反应物的新型化学电源,其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且氧气可以轻而易举从环境中获取而不用保存在电池里。父亲用他的行动践行着科研工作者的重任。
勤思才能有所突破,正是看到了锂空气电池的巨大研究价值,父亲与团队齐心协力,在锂空气电池的电反应机理、电解质材料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十年如一日,父亲与研究团队兢兢业业的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处理数据、查阅文献。实验结果不好时,他们并不气馁,坚持不懈继续改进;当有好的结果出现时,他们高兴得如同孩子一般。记得有一次,他们制备的电池连续工作了75天,经受住了电化学性能及寿命的双重测试考验,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金属空气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手段。整个团队的人都激动得互相拥抱在一起,久久不分开,高声呐喊,眼神中流露出的是那份坚毅与荣光。因为在那一刻,他们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国,是中国的科技发展!
科技是国之利器,我的父亲佩戴这把利器在科研工作中砥砺前行,仿佛不知疲倦,孜孜以求地探索着锂空气电池中更多的奥秘。而他的兢兢业业、执着追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幼小的心灵悄然萌发了一颗梦想的嫩芽——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像父亲一样,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与坚持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